疫情与应战
(点击右下角全屏观看)
远程办公,智慧医疗,城市竞争力重塑……从细微到宏大,从被动调整到主动选择,疫情带来的深刻改变正发生在眼下,切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寰球同此凉热,人类祸福相依。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现在,疫情还在蔓延,防控仍需努力。如何以科技之力,筑牢人类共同防线?
在本集,以“疫情与应战”为主题,《新声》将对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 ,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罗凤鸣、迈克生物市场总监余康,走近创新一线,对话专家学者,从一个个关于科技战疫的故事中,看到一座城市如何以硬核科技战“疫”。
两个“一线”
“这是一个团队、一座城市的协同。”
面对疫情,如何精准、快速、便捷地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感染,准确识别早期感染者,可以说是疫情防控的第一关。换言之,如果不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接下来的一系列防控和诊疗工作便难以开展,而防控诊疗工作迫切需要检测的试剂盒。
时间紧、任务重,疫情之初,检测一线的试剂盒研发过程并不轻松。
疫情发生后,以中国疾控中心为代表的一些机构很快锁定了病源,尽力保障试剂盒下沉到基层的数量。
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
1月18日,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公布后,迈克生物立即通知全体研发人员到位,放弃春节假期,着手新冠病毒研发攻关。奋战一周多时间,1月27日迈克生物成功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这也是西南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
“以前我们做一款产品通常需要两三年,而这次的试剂盒从研发到量产,基本上只用了一周左右时间。”迈克生物市场总监余康说,试剂盒快速研发的背后是一个团队、一座城市的协同。
余康介绍,为了与时间赛跑,迈克生物100余名研究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饿了泡碗方便面,累了在实验室打个盹,尽全力在最快时间内研发出试剂盒供临床使用。
为了加速试剂盒的研发,这座城也开辟了“绿色”通道。“迈克生物自从组织新冠病毒检测研发攻关以来,市委、市政府就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市科技局直接指导企业研发工作,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责成生物产业发展局全力配合,共同制定研发攻关方案。”
《央视新闻》中罗凤鸣援鄂抗疫的画面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生死较量的考验。在成都,还有一个群体,他们“疫”不容辞,主动请缨,日以继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时钟拨回到1月23日,大年二十九,罗凤鸣受国家卫健委指派赴广西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一,又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队逆行驰援武汉……
除了常规的疾病治疗外,罗凤鸣和他的队友们有着更为重要的目标——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为解决诊治流程不规范的问题,罗凤鸣牵头,广泛听取医疗队各位专家意见后,与队友共同执笔撰写了《四川医疗队—协和武汉红十字医院病人诊治流程(试行)》,给出了不同病房、不同分层患者的分类处理及诊治流程建议。
疫情之下,一个个团队,一座城市,逆势而进,迎疫而上。
“压力测试”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力量为重中之重。”
“科技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最终法宝。”谈起科技在疫情之中的作用,罗凤鸣认为体现在疫情防控的全过程。
对话 罗凤鸣
(点击右下角全屏观看)
在基础研究方面,从最初分离病毒、测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到后期防控工作,科技都是功不可没的一个方面。
在临床检测方面,从咽试子检测到抗体检测,再到后期加上影像学检查,都是科技带来的变化。
在临床救治方面,包括诊疗手段、院感防控、药物治疗等,科技都发挥了方方面面的作用。
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
其实,现代社会应对传染病的大流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在人们认识疾病跟病毒的过程中,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罗凤鸣看来,病毒是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这些基础研究都需要科技。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普通老百姓怎么认识,只有通过科技的力量。
其次,如何治疗,如何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人们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恐慌,加强人们的科学认识,对于疾病防控十分有必要。
临床检测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怎样快速应用科技成果,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也是医疗专家们一直探索的重点。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快速转化科技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保护病人。”罗凤鸣认为,必须把握科技攻关跟临床一线应用之间的度,既要建立新技术等审批机制,也要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新技术及时在临床应用。“怎样建立这种机制,这也是包括科技部门在内的各方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积超1.46万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超2100万—城市体量越大,往往意味着更庞大的体系、更繁杂的秩序,以及更艰难的挑战。1月30日,成都市紧急启动首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立项支持,用科技“法宝”为这场城市应急保驾护航。
疫苗研发
“疫情防控,仅靠医护人员是绝对做不好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而科技力量为重中之重。”罗凤鸣说,华西医院的“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的优化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为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立项成功加速了前线的医疗研究。
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政产学研用各方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压力测试”下,科技“加持”,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装备应运而生。
去向何处
“‘智慧医疗’‘精准医疗’有望成为重点内容之一。”
一场新冠疫情让相关的检测试剂火了一把,似乎也打开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机遇之门。
“纵观体外诊疗行业,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余康说,此次三款检测试剂盒的研发,离不开公司多年来具备的成熟的产业化平台和人才实力,包括分子技术平台、化学发光技术平台和胶体金技术平台等。
对话余康
(点击右下角全屏观看)
经历了疫情的“大练兵”后,未来医疗走向何处?
在新基建风口下,以科技为核心,疫情倒逼医疗行业加速信息化和智慧化,“智慧医疗”“精准医疗”有望成为重点内容之一。
“精准医疗的核心是精准诊断,而精准诊断这个领域未来也是万亿级的市场。”余康认为,精准检测其实是未来医疗水平提高的基础。从科普的角度来说,同一病症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人的年龄、性别、地域、身体的指标不同,所以更深层次的治疗方案就可能是不同的。
机遇之下,如何站上医疗行业新风口?
“实际上,迈克也在考量病人的习惯和医院的需求的变化。”余康说,比如针对大数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共享区域的检查数据,通过解析这些大数据,从而帮助医院做一些院感流行病学的筛查监控工作。“能够把成本做低,把检测的项目做得更准,对老百姓是非常有价值的。”
逆势前进,方见真章。疫情淬炼下,医疗产业韧性如何?
作为经济“晴雨表”,疫情之下医疗产业表现如何,透过科创版可见一斑。疫情期间,上交所支持鼓励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集中攻关、快速审核。4月16日,西南地区科创板上市交易“零的突破”,来自成都的成都先导在科创板正式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先导是科创板第97家上市公司。
疫情之下,传统医疗产业链的格局的改写正在发生。是跨越险滩,还是止步于前,城市竞争力已在悄然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