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市首个垃圾分类全链条街道
近日,成都首个以街道为单位的垃圾分类链条,在成都高新区的肖家河街道初步形成。该街道居民小区(院落)、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已全部实现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从前端投放到终端处理,没有中间环节,既杜绝了“混装”,也提高了处理效率。
垃圾分类全链条如何运转的?分类回收后的垃圾又如何处理?
6月9日,记者前往肖家河街道,进行了实地探访。
前端
分类点位规范
记者来到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国际花园小区。在该小区,再也看不到传统的垃圾桶、垃圾箱,而是被7个统一的垃圾投放点所取代。同时,配备了分类回收垃圾桶;每个垃圾分类点位,设立2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其中一名负责督促、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另一名负责协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
在现场记者看到,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都放置了4种不同颜色的收集桶,投放点的指示牌上,标明了不同垃圾的清运时间:可回收物10:00-11:00,其他垃圾7:00-8:30、13:30-14:30,厨余垃圾9:00-10:00、14:00-15:00,有害垃圾为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清运。
10点左右,前来收运的分类垃圾运输车驶入小区。只见收运人员使用升降平台,将车上的空垃圾桶移到地面,再将小区垃圾桶转移到车上,运送到各个处置中心。
记者了解到,目前,肖家河街道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全域推行领导小组,形成了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制、定时定点、引导分类投放制、生活垃圾分类奖惩制三项制度。各院落成立了“院落垃圾分类自治小组”,每个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设置监督员;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红黑榜,只有生活垃圾分类红榜住户达到80%的院落,才能参加街道“文明和谐院落”评选。
终端
分类减量 循环利用
前端分类收集后的垃圾,在后端将如何处理?据介绍,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将送往肖家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进行分拣。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医疗垃圾,分别送往肖家河街道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有害垃圾暂存点、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分别处理。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垃圾运输车,来到了距离国际花园小区约10分钟车程的肖家河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中心划分了4个区域,分别是可回收物、厨余、其他、有害垃圾。其中,厨余垃圾处理区域所占面积最大。
工作人员将一吨厨余垃圾,倒入一体化处置设备机器,经过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处理后,在出料口,厨余垃圾神奇地变成了100余公斤的初级肥料,并产生了约3公斤左右的油脂。
“这套机器的就地减量达85%及以上,每天处理量达5吨。”成都高建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冉瑞鹏告诉记者,随着垃圾量的增大,将来还可用增加发酵舱的方式,扩大机器处理能力。实现辖区厨余垃圾不出街道,就地处置。
智慧监管
每一桶厨余垃圾都能溯源
在前端清运人员清运垃圾时,记者注意到,在厨余垃圾桶上车前,环卫保洁员对其进行了称重,并拍照上传至厨余垃圾收运智慧监管平台。
记者在该平台屏幕上看到,肖家河街道的各个垃圾收运点厨余垃圾收运车辆、商户、垃圾桶、垃圾重量等信息,均自动上传在平台数据库中,一目了然。通过对商户地图、垃圾收集实时热力图分析,实现对收运车辆的调配、收运路线和班次的优化,所有问题整改数据将作为考核指标记录在监管平台中。
“监管平台建立了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全程监管体系,会定期生成厨余垃圾收运监管报表、可视化数据大屏,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冉瑞鹏介绍,该平台实现了厨余垃圾收运全过程监管,让垃圾分类监管工作更加高效。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厨余垃圾分布式减量处置,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还在居民家庭,推广“一袋一桶一系统”,实现居民厨余垃圾生物质处置;采取院落农耕、黑水虻养殖等形式,实现厨余垃圾、园林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置;在餐饮企业,推广油水渣分离设备,餐厨垃圾减量率约达55%;在党政机关、商业综合体积极推广餐厨垃圾就地处置设备,前端减量可达85%以上。
记者:闫静
编辑:从心 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