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关于贯彻落实〈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相继发布并开始实施。
对居民来说,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真正走入每家每户。对市场产业而言,垃圾分类将创造新商机,即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
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当下,垃圾分类早已嵌入智能化的“基因”和需求。未来,它将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碰撞出哪些火花?科技型企业的“掌舵人”又如何看待这一波垃圾分类带来的商机呢?
记者采访了成都高新区多家科技型企业,听取其“掌舵人”的观点,以期观察出一些趋势。
垃圾分类未来走势是“智慧化”吗?
未来,垃圾分类将影响到全国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根据住建部给出的时间表: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要求一出,46个城市的政府和居民先后开始行动,成都在本月相继发布了《管理条例》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到2021年底,成都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格局基本成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回收利用率将达35%以上”四大目标。
随着垃圾分类加速在全国各地落地实施,这势必将带来一波垃圾分类的创业风口。一方面,是相关企业的增多。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共有垃圾分类企业42.4万家的基础上,去年1至7月,我国共新增垃圾分类企业7.5万家。
另一方面,是垃圾分类相关应用的“智慧化”。在“无智能不生活”的今天,人们更加需求和依赖相关智能设备及技术。有需求即意味有市场,更进一步,需求的内容决定着落地的场景应用。
对应已经到来的垃圾分类,要想让一袋垃圾高效、便捷、准确地走完从垃圾投放到垃圾处理的所有环节,“智慧化”是其呼之欲出的内核。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这一点从成都出台的《管理条例》同样可以明显看出,《管理条例》在全国首次将“产业发展”纳入其中。而谈及产业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的升级转型都将会是其触及的维度。
科技型企业的从业者、创业者们看到垃圾分类“智慧化”这一新未来。“新的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将会形成新场景、新模式,继而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促发新的商机。垃圾分类也是同样的道理。”成都启英泰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英泰伦”)副总裁夏日常颇为看好垃圾分类与新技术的融合。
“需要认真考量的是,与某项新技术融合以后,落地新场景、商业新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在他看来,虽然看好垃圾分类与新技术”来电“,但对于垃圾分类行业从业者来说,真正具有实际操作难度的是,融合后的新场景、新模式是否能被市场所“买单”,而这也是决定垃圾分类“智慧化”的生命力,也可以反推其与新技术融合后的竞争力。
垃圾分类走“硬件”还是走“软件”?
在垃圾分类实施逐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最终进入到千家万户的过程中,与垃圾分类相关应用软件的横空出世和硬件的“一桶难求”都曾经翻起浪花。这就产生一个有趣的点,垃圾分类的“硬件”和“软件”,谁能在市场里走得更远?
在傻傻分不清垃圾类型的情况下,市民对于垃圾分类“智慧化”的需求就显得格外迫切了。于是,前端的AI智能识别垃圾分类系统应运而生。简单来说,就是“扫一扫”智能识别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垃圾投放、垃圾收集,到垃圾运输、垃圾处置,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整个链条来说,垃圾投放第一步的确有着智能识别垃圾的市场刚需。但这个刚需是昙花一现还是长久存在?创业企业是否适合吃这口“蛋糕”?
毋庸置疑,分不清垃圾的分类只是一个暂时现象。要让市民明明白白地进行垃圾分类,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大企业的原有产品开发新功能即可完成操作。
事实上,支付宝在2019年新增了垃圾分类小程序,手机淘宝也于当年在“扫一扫”开上了垃圾分类新功能。
成都的职能管理部门同样如此。2019年,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向公众推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小帮手的应用。
“智能垃圾分类或是商机,软硬件相兼容的设备更有市场机会。”成都麦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赛科技”)创始人李博文说,能够快速将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的智能设备,将大大减轻后厨人员的工作量。
作为一家关注餐饮食品安全的科技公司,麦赛科技通过数字化工具的溯源追踪,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他看来,在餐厨垃圾的监管上,可利用上万摄像头的运算资源,依靠大数据监管平台筛选标记垃圾分类违规行为,从而规范后厨垃圾分类行为。
垃圾分类新模式能否重构传统行业?
针对于垃圾分类,奥北环保走出了自己的新模式——垃圾回收银行。
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北环保”)创始人汪剑超认为,“相比将垃圾扔进四个桶里,建立一套垃圾桶背后的废弃物处理体系更加重要。”
垃圾分类带来的长远益处是有益环保,眼前的不便是分类太麻烦。汪剑超谈到,奥北环保对于垃圾分类的思考和原则是,提高回收环节的效率,提高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并寻找到一个改变行为习惯付出代价最小的方法。于是,奥北科技打造了“垃圾回收银行”的新模式。
“目前垃圾回收各地所用的方法不同。有的地方是派一名监督员,去查看每一户居民、每一袋垃圾的分类是否正确,让原本只需一秒丢垃圾的时间可能延长到了数分钟,这就有悖于提高效率的第一条,无法持久下去;有的地方是利用智能回收箱,但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每天或者每月去统计分类正确率,无形增加了时间成本。”汪剑超认为,垃圾分类需要通过技术设备、软件系统以及运行模式的创新,才能具备长期可操作性。
奥北科技的模式是在社区、学校等地方设立“垃圾回收银行”。与此同时,投放端的市民关注“奥北科技“微信小程序或者通过天府市民云进入垃圾回收的接口,进行实名注册,领取环保袋等操作,袋外印有二维码,对应着垃圾投递者的个人账户。市民收集满一大袋后放到回收点去,在分拣厂完成分拣后,相应的金额就会返还至账户。
基层街道、社区则可以直接在管理后台抓取垃圾回收的投放数据,从而提高效率。
这套模式是否行得通?数据可以说明答案。奥北科技成立于2017年,目前在成都范围内设有500余个垃圾回收点位。今年初,进军德阳市罗江区,在当地落地了第一批10个投放点位。此外,重庆也在与该公司就项目落地进行接触。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的这套垃圾加重收体系已经具备成熟的复制能力。”汪剑超说,奥北环保的远期目标是希望用科技赋能去重构这个传统行业,给整个生态体系带来价值。
汪剑超着重提及“长远目标”,也缘于垃圾分类会带来的新兴事物、产业、技术、服务模式这一大趋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汪剑超分析:“事实上,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一个完整垃圾处理系统的搭建,它不仅需要对产业链重新进行设计和投入,还需要从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汪剑超谈到,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不论是行业还是职能部门,都会对垃圾分类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设备和应用经历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而对于在“风口”下应运而生的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来说,则将迎来大浪淘沙的阵痛期。
记者:郑其
受访企业供图
(部分资料图)
编辑:吴嘉
校对: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