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成都高新区机关食堂超市的货架上,“上新”了一排醒目的牦牛肉干。产品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外包装印着“成都高新区对口帮扶”的字样,这是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对口帮扶德格的可喜成果之一。
据了解,2019年以来,该局主动牵线搭桥,帮助当地特色产品与成都高新区资源、资金建立链接,支持德格创业主体学习内地企业管理经验,探索了一套受援地小微企业扶持培育新模式,帮助其建立了“开发—宣传—销售—售后”体系。目前,德格牦牛肉干产品正与红旗连锁等超市洽谈合作,未来将进入政府采购平台、扶贫产品超市,获得更广阔的销售空间。
全流程帮扶
“手把手”带当地群众建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帮助受援地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是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统筹全区对口支援德格中,一直思考的重要命题。
早在2019年,第四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成员在帮扶德格时,发现得益于长日照、高海拔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牦牛肉质量格外好,做出来的牦牛肉干香气四溢、富有嚼劲,是很受欢迎的美味。
“当地群众也有创业意愿,想把牦牛肉干卖到更大的市场,但苦于手工牦牛肉只能私家制作,没有标准化,也没有生产体系。”确定好扶持项目后,工作人员全流程帮扶,帮助德格牦牛肉干走上正规化生产盈利道路。
从0到1的“破冰”历程就此开始。经济运行局安排专人会同帮扶工作队,研究相关政策,带领当地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到内地食品企业参观学习,邀请第三方企业到德格实地指导。
德格人田伟就是创业者之一,然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少:牛肉干需要挑选优质牦牛肉油炸;2斤鲜牛肉,只能生产1斤牛肉干,成本高;由于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牛肉干保质期较短,不敢大量生产......
怎么办?
从无到有
创立品牌 实现标准化生产
工作队想起了办法,他们建议田伟首批牦牛肉干实行“订单式生产”,通过优化加工工艺,保证产品质量。
2019年以来,通过“全流程”帮扶,工作队一步一步帮田伟开建厂房、办证照。
2020年,在各方帮助下,田伟成功申请到生产许可证,他开发的3款口味熟制牦牛肉干告别了产制零散销售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并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熟制牦牛肉干品牌。
2020年9月,第一份标准化生产的德格县熟制牛肉干在微信朋友圈售卖了出去。
2021年7月5日,对田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历时两年,在经济运行局和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他的德格牦牛肉干产品成功进入机关食堂销售,并在成都的商超上架了!
“一个产品就是一条致富路子,消费扶贫是全产业链行为,涉及生产、销售、管理各环节,一头连着扶贫产业,一头连着消费市场,把牧民、手艺人和电商等诸多产业元素串联了起来。”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格创业者在当地注册公司、购买原材料、雇佣劳动力,向内地销售产品,宣传当地风土人情,探索出了一条可实施、可借鉴的受援地小微企业培育道路。
“好酒也怕巷子深”
要让更多特色产品“走出去”
“好酒也怕巷子深”,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怎么助推小微企业扩大规模和市场?目前,当地牛肉干生产厂房占地仅200平方米,员工也只有10人。“不论产能还是客户量,距离大规模生产,当地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1年,高新区第五批对口支援队邹树和队员们,接过“接力棒”,思考着,如何帮助当地群众的产品“走出去”?
结合成都高新区商超、电商企业众多的优势,经济运行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帮助德格与高新区资源、资金建立链接,打通德格与成都的销售环节,帮助德格群众建立了一套自有的“开发—宣传—销售—售后”体系。目前,当地牛肉干特色产品已经与红旗连锁等大型商超进行洽谈,后续还将进入政府采购平台、扶贫产品超市,获得更大的曝光量、更广阔的销售空间。
这几天,邹树正忙于将当地牛肉干送检,为产品进入电商平台作最后的准备。看着当地创业群众热切的期望,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内心更自豪了:“小微企业经不起折腾,当地群众的创业热情不能辜负,我们会用好高新区的资源,将当地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让德格的产业真正活起来。”邹树对记者说。
文/图:闫静
编辑: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