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成都,天气转凉,但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仍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IC设计产业园正以明年6月交付为目标加快建设,桂语听澜人才公寓正式启动租售,西区体育公园吸引许多市民前来运动……
启动建设4年有余,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正从过去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一步步向着宜业宜居的新型产业社区转变。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7%。
伴随着产业功能区一路转身,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功能区建设推进处的“守望者”们功不可没,石昕便是他们之中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员。
石昕
丨率先创新丨
以产业社区破题功能区建设
石昕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4年的党龄换来了她对“率先垂范,实事求是”的深刻理解。“2018年刚加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时,产业功能区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是我们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石昕回忆说,处室成立之初只有3个人,不论是“人力”还是“脑力”都极为有限。但就是在大家一次次实地考察,一次次脑力碰撞中,“产业社区”的概念有了雏形。
石昕(右二)与同事们加班奋战
要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产业功能区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打破传统思维惯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下定决心破釜沉舟往前推。一直以来,产城分离、同质竞争、公共服务不配套、基础设施不专业等现实问题阻碍着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我们聚焦‘三生’融合发展,率先提出按照‘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工作圈’原则,结合电子信息从业人员特征导出城市生活设计模型,以既有龙头企业或单位为依托,以生态圈建设为牵引,划片规划建设宜业宜居的新型产业社区。”石昕说。
三年过去,功能区建设推进处从一开始3个人的小集体不断充实到现在11个人的团队,在石昕看来,这正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推进不断深入、重要性不断增强的侧面反映。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丨坚持奉献丨
在平凡岗位上不断提升自我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单位综合科的一名科员,工作包罗万象,琐碎而繁杂,包括公文收发、打印复印、办文办会,日复一日,重复地做着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石昕说,9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明白了真正的奉献是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不是因为有机会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机会。
高新西区体育公园开放
石昕现在的工作内容涵盖了产业项目促建、产业生态圈研究以及一些办公室综合工作。虽然工作内容宽泛,工作强度大,石昕依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重要的不是你做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你有怎样的工作态度。能把工作做好,不眼高手低,只要你认真对待,它就是你修行的所在。”
石昕说,在功能区建设推进处这三年,一次次紧急会议、接待、调研、项目建设协调,从报告基本框架的确立到内容的充实完善,从数据核定到字斟句酌,从部门协调到跟踪落实,从主动作为到敢于担当……她看到了领导和同事们务实、创新、团结、奉献的工作精神。“作为一名党员,我也将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守望者’,为产业功能区建设保驾护航。”
文/图:黄启恒
编辑:向财霞
校对: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