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1日,2021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第三届)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本届大会院士专家人数为历届之最,吸引了近30位院士、300余位权威专家、1000余名专家学者来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斌等行业翘楚。此外,大会还吸引了近20家世界500强跨国药企、5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包括诺华、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拜耳、艾尔建等,齐聚成都共话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发展。
为期3天的大会,设置了置17场分会和3场闭门会,囊括生物技术最新前沿和未来趋势,涵盖了创新药物研发、临床医学研究、医疗器械、生物前沿技术、绿色生物制造、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组织器官衰老与修复、食品营养与安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产业扶贫与科技创新等生物技术领域。众多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畅谈生物医药未来新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中西医要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健康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来《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主题报告,报告从机理到临床应用各方面阐释了中医药的理念,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系统上把握人体健康,更重视患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张伯礼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接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为了中国方案的亮点。
张伯礼认为,加强中医药临床优势评价是发展中医药的一大要点。“传统医药要被广泛接受,依赖于对其疗效的肯定,其中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老年心衰、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中体现出显著优势,并发表了高质量论文。”
“中西医可以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两套医学优势互补,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张伯礼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能为成都高新区带来新机遇
“国家的科技战略发展已把生物技术作为一个重点,在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詹启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首的临床医疗研究资源,结合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个产学研全链条体系,这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生物技术的一大优势。
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予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成都和重庆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医疗装备、临床研究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他表示,成渝合力,未来将形成区别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色。
詹启敏认为,成都已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度布局,在分子诊断、药物研发、医疗装备、血液制品、影像学医疗装备等领域,成都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成都有很多高校和大院大所,包括四川大学和中科院等在内的高校院所也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布局,包括生命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等。”在这些基础研究领域,他认为,成都的生物技术发展要形成制高点,以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对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慢病防控,以及大量依赖进口的诊疗设备和药物等国家重大需求,成都可以重点发力。詹启敏说,目前国家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从传统产业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的根本性改变,“生物技术可以解决包括健康、人口、农业、资源等在内的诸多问题,生物技术产业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河:
要围绕前沿领域加大原始创新
“近年来,成都在生命科学技术的源头创新、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研发、临床应用等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河认为,要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紧紧围绕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加大原始创新。“目前生命科学技术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细胞免疫治疗、合成生物等领域发展迅速,应该重点关注。”
同时,黄河认为,要加快探索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路径,为老百姓造福。具体来看,该链条主要包括前端原始创新,中端转化,以及末端应用场景。因此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立产业集群,研究和临床结合,是加速成果落地转化的方式之一。黄河说,成都高新区已建立多个专业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前沿研究和中间转化已经联合。未来,可以加强结合临床医院,加快临床转化。
文字:黄启恒
图片:梁磊
编辑: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