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8年11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四川大学签约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以来,中心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和未来医学,创新构建了“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务”校地合作模式、“PI+”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全国首个科技成果确权校地分享“事业合伙人”模式。截至目前,中心已导入华西医学大数据中心等37个高水平研发项目、12个川大教授转化项目、世界500强阿斯利康中国西部总部等16个重大产业项目;吸引2名院士级人才,8名国家级人才,实际入驻技术性人才近2000名。
事实上,这只是成都高新区打造生物产业“产学研用”创新极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一梯队,聚集了赛诺菲、吉利德、美敦力、阿斯利康、赛默飞、艾尔建、波士顿科学等医药企业3000余家,吸引7个诺奖团队和100余个国家级团队,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一类新药品种48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规上生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2%,规上生物技术研发、生物检验类重点企业营收增长超过30%。
12月1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撰文《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在身边)》,记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一线工作者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体会。文章中,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合作,在生物产业创新“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再次受到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如何发力?乡村振兴如何深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哪些路径渠道?不同领域的人们对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高质量发展在身边”,采访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一线工作者,描写他们身边的变化,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透视经济发展的脉动。敬请关注。
高新区生物产业相关负责人邓晖——
明确权属激发活力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我们全面建立了‘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四川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邓晖介绍,2019年,乘着四川全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东风,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构建了“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务”的合作模式。
对改革感触最深的,非一线科研工作者莫属。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级教授,陈俐娟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2019年4月至今,公司从初创十几人的“兼职”团队,迅速发展到如今50多人,公司估值也达到7亿元。
邓晖介绍:“改革明确了科研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面向院内科技工作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成果权属中个人最高可以占到90%。”
“改革让我们在成果对外转化、个人持股以及开办公司时做到了有法可依,也极大激发了创业热情。我被成都市激励生物医药的政策与服务的理念深深打动,也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创办公司的想法。”陈俐娟说。
“过去是‘甲乙方’,现在是‘合伙人’。”邓晖说,政府建载体、学校引团队,各司其职,共赢“立竿见影”。
此外,按照项目发展规律,在创新研究阶段,由四川大学提供课题申报、专利申请、公共技术平台等服务;在孵化加速阶段,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同提供包括概念验证、公司组建、天使融资等服务;到了产业化阶段,成都高新区提供土地供给、规划建设、业务拓展等服务。“我们提供这样一系列‘接力棒’专业化服务,就是为了让科研人员能够从其他事务中抽身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邓晖说。
据介绍,通过试点,四川全省已在45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吸引投资近70亿元。其中,四川大学已累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217项,科技成果评估作价超过20亿元,企业直接投资近30亿元。
文字:黄启恒
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