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H】天华社区的2021 :汇聚多方力量,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3
伴随着新年第一缕阳光,我们来到了2022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一个个重大节点,即将与我们相遇,也将勾勒出2022年奋进中的时与势。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百姓的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宜居与宜业如何实现了融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城市烟火气如何交相呼应?“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答好践行初心、为民惠民的时代考题,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因此,我们如期而至,再一次走进已经连续观察记录了5年的社区,从一个个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条条绿道上的熙熙攘攘、一个个健身场馆的开放投用,以及一对对夫妻的“蓉漂”生活、一位位老人的退而不休、一张张百姓群众的笑脸,书写“幸福高新”百姓的幸福生活。
从今日起,我们将推出三期《微观编年史》,邀您与记者一起走进3个社区,感受奋进中的高新故事。
敬请垂注。
天华社区位于成都高新区世纪城路1029号,在绕城高速以南,天府大道以东,东、南以锦江为界,总面积约3.45平方公里。2021年,天华社区明确了产业社区定位,成为成都高新区四区叠加的核心区域之一,辖区从业人口5万余人,占总服务人口的三分之二。天华社区分别由11个小区、2所学校、3个公园、4个软件园区及世纪城国际展览中心组成。辖区常住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常住外籍人士300余人,共计服务人口约7万人。
熙熙攘攘的江滩公园里,“遛娃”、运动、散步的人们来来往往,彰显着这个城市的满满活力;宽敞明亮的天华社区内,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桌阅读,浓厚的学习氛围里升腾出的是这个区域的文化热情和精神涟漪。
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这种精神的“核心”正是一个区域独特的城市文化。
在我们观察了五年的天华社区中,不断有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新老朋友来此聚集,他们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在天华社区,携手“雕琢”出关于“幸福”的精神内核,而这样的“核心”也让这个社区在年复一年的时间历练中变得更富棱角、更有生机。
2021年已过去,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定义仍在继续。城市有变化、居民有感受、发展有活力,定义的正是当下的天华社区。
城市有变化 居民有感受
“1029号”成为“家”的门牌号
12月29日,冬日寒潮刚过,成都迎来了难得的暖阳。吃过午饭,66岁的邹健从天鹅湖小区走出来,穿过马路,就来到了家对面的天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我很喜欢参加社区的活动,练书法、写诗歌,老年人也可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天华社区新挖掘的“退休人才”,邹健不仅在2021年被推选为天鹅湖小区党支部书记,还担任了社区老协协会会长。
退休前,邹健是德阳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4年前正式来到天华社区居住。而其实早在2005年,成都高新区大部分区域还是一片片农田时,邹健和家人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并在当时买下天鹅湖小区的住房。
“那时候房子还没修好,周边还是农田,我们看沙盘介绍和图纸,感觉这里未来的发展规划很好,前景可观。而事实证明,我们没有选错。”邹健说。来到成都高新区居住,也开启了他充分参与社区文化和社会活动的退休新生活。
2021年,天华社区大力发掘社区社会大文化潜力,使文化活动中心、社会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相互贯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街区、社区、园区、院区四级相通、互相配合的整体文化网络。
同时,为建设好“产业社区”,天华社区以“1029产社家”为品牌,打造了“1029+”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例如1029智慧+平台、1029学院等,老年协会的“1029书法班”也是其中之一。
“‘1029书法班’12月2日开课以来,大家热情高涨,虚心学习、勤奋练习,儿时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也让老有所乐和老有所爱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也汇聚了天华社区的书法高手。”邹健说。近日,7名老党员就一起到辖区11个院落写春联送祝福。每到一处,书法家们拉开阵势,铺纸、蘸墨、落笔、回峰,一气呵成,一次就送出了500余幅春联,居民们都连连点赞。
“在产业社区建设推进中,我们就是要优化营商环境,留住企业、留住人才,助力经济的发展。如果企业员工和居民在社区能够有家的感受,那么大家是不会轻易离开的,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天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军告诉记者。
通过“1029产社家”品牌,社区希望居民、企业员工、国际友人能获得更多“家”的感受,留在高新、留在成都。同时,也让“1029号”成为居民、企业员工、国际友人“家”的门牌号,不断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社区各类社团壮大、居民多元需求增加,2022年,天华社区将在软件园、欧洲中心等园区或楼宇,去发现适合社区服务的载体,通过共建或低偿的模式进行建设,为居民、员工提供政务、生活服务,提高居民、员工的满意度。
发展有活力 项目有创新
国际化社区打造与社区治理齐头并进
来自中国台湾的女孩何品姗与来自法国的青年Tristan Amand在法国相识相恋,并组建了一个小家庭。“因为工作的变动,我先来成都,3个月后他办好签证也跟着我一起来了。”何品姗告诉记者,这场爱的奔赴最终落地在成都高新区天华社区,小两口在这里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我们已经在天华社区买了房,居住了快四五年。这几年看到城市发展特别快,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今年,地铁18号线开通,能够直达天府国际机场,连机场都是新的。”何品姗说。
定居成都后,何品姗在成都高新区一家人才猎头公司老外Here工作,负责中外交流活动和国际社区的打造项目,老公Tristan则在成都教法语。
因为疫情的影响,小两口已经有两年半没有回法国,把成都当作了新的家乡。“本来每年都会回法国,因为疫情我们就不走了,在高新区定居下去,今年春节也会在四川过年。”
记者见到了这对年轻人时,他们正在天华社区外籍人士书屋看书聊天。“我一周来这里一两次,看看历史、社会学相关的书籍,也会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Tristan告诉记者。
对于工作、生活在成都高新区的外籍人士们来说,2021年在天华社区投用的四川首家“外籍人才书屋”,已成为了他们认识成都的新去处。
除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外,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他们认识成都、了解高新的一个重要窗口。2021年夏天,“外籍人才书屋”首期主题沙龙便吸引了50余名中外居民参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分享了他们在成都的工作和生活。
对于定位国际化社区的天华社区来说,“外籍人才书屋”不仅是一个借阅图书的地方,更是吸引外籍人才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一个渠道。Tristan说,他在成都从未感受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冲击,并且对成都很快就有了一种“归属感”。
“天华社区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社区,白天,楼宇中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很热闹,夜晚却很安静、适合休息。周末我们会去公园慢跑、散步,去银泰城、鹭洲里吃饭逛街,朋友来了我们会带他们去锦里、大熊猫基地感受老成都的传统文化。”何品姗特别强调,成都和成都人,就像他们心中的“宝石”,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地方,在成都,就是“在家”的感觉。
2021年,天华社区借助“外籍人才书屋”平台,挖掘出不少像Tristan Amand一样的外籍人才。除了开展“以书会友”系列活动外,还通过天华PLOGGING国际化社区建设项目、音乐无国界国际化社区建设项目等,开展了诸多年轻人喜爱的体育运动、垃圾分类和主题音乐会等活动,充分调动起外籍人士的力量。
事实上,近年来,天华社区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引导外籍人士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天华社区已经形成音乐、美食、运动三大无国界特色项目,并探索建立了国际志愿者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机制。
“2022年,天华社区将继续深入国际化社区建设,以外籍人士之家、外籍人才书屋为载体,努力提升国际人才吸引聚集能力,在发动国际人才参与到社区发展治理的同时,也让本地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感受国际文化,开阔国际视野。”陈军说。
天华社区天鹅湖小区党支部书记、天华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邹健:
学书法、写诗歌 在天华社区开启退休新生活
66岁的邹健是天华社区的普通居民,最近几年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度参与天华社区共建,并被推选为天华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和天鹅湖小区党支部书记。“作为国际化社区的积极探索者,天华社区吸引了大量来访者和天南地北的居民,在和他们交流中,我也受益匪浅。”
来成都高新区定居4年,邹健感受到的“高新幸福”,不仅是社区周围高楼林立的繁华场境、恬静怡人的公园绿道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更具象成了一件件说不完的故事。
“成都是一座人文性很强的城市,在成都高新区,来自天南海北的居民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退休老年朋友,愿意且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既是从退休之日重新出发、开启新生活,也是每个人完成儿时未尽的梦想、交朋结友的方式,而社区则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机会。”邹健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退休者,天华社区给了邹健更多更大的活动空间,以及很多他原来从未想到过的服务和责任。如何让社区老年朋友获得更专业、更稳定的社区服务,是邹健关注的重点。
他提到,成都在“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工程中,既包含了推进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也包含了对老年人的关注。在他看来,天华社区很多老年居民都“身怀绝技”、爱好广泛,搭建好老年文化活动的平台是他作为老协会长的重要任务。
“2021年,我们为天华文学社搭建百年党庆诗歌舞蹈话剧展示平台,为风韵江滩广场舞蹈队搭建晚会展示平台,开展系列党史党建党课讲座,还成立了四川省诗歌学会城南诗人之家。”谈起这些成绩,邹健也非常自豪。通过丰富的活动,社区里更多老年人走出家庭,走出“带孙、看电视”的日常生活,参与到诗歌创作、乒乓球赛、书法绘画和党史学习以及短视频制作中来。
“我们也和年轻人一样爱学习,兴趣广泛。我想,一个有活力、有秩序、有温度的未来公园社区,除了要有漂亮的房子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外,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老年人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邹健说。
文/图:向晨晨
(部分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视频:王时伟
编辑:向策
校对:申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