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是信息技术之基。在民航领域,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已成为支撑民航业服务创新和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日中国民航局发布《“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提出智慧民航建设这一主线,为民航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建设提出要求。
那么,在智慧民航建设中,软件产业的将如何为其赋能?在第十九届软洽会中,举行了民用航空软件专题。会议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围绕智慧民航建设目标,分析民航软件产业未来趋势,探讨新兴技术赋能民航高质量发展。
未来智慧民航
人享其行 物畅其流
在当天的主题演讲中,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所长刘卫东讲到,随着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未来会面临运输需求更大、空域更复杂、机场更繁忙、运行难度更大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软件赋能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而推进数字化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刘卫东
也正是基于这些分析,中国民航局在《规划》中提出建设智慧民航的建设目标。那么,未来智慧民航是什么模样?在演讲中,刘卫东勾勒了智慧民航所带来的出行体验,“未来,航空公司将成为乘客的私人行程助理”。
刘卫东以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监管等典型场景为例介绍。
在智慧出行方面:通过大数据智能关联分析,精细刻画用户画像,自动为前往不同目的地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出行规划,推荐偏好的路线和航班。
在智慧物流方面:可以为大件行李运输提供门到门服务,让旅客只携带随身物品,轻装出行;
在智慧监管方面:可充分利用航班运行大数据,优化机组人员和飞行航线的资源配置,航班准点率进一步提升……总体来说,就是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互为支撑
智慧民航与软件产业协同发展
在勾勒了智慧民航的美好画面后,刘卫东认为,未来发展趋势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智慧民航建设的提出,都从侧面释放出“十四五”是软件行业以及民航数字化建设的革新拓展期这一信号。
一方面,民航数字化建设将全面覆盖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多个维度,在监控、管理、决策、运行、创新、共享六方面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民航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融合……这些目标决定了要构建完善的智慧民航一体化系统,具体在技术上就主要包含感知、互联互通、数字孪生、智慧协同、智慧监管等五个基本层面。
另一方面,智慧民航的建设目标也从需求侧这一角度,为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行业专用软件等领域的软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谈到在智慧民航建设中,软件产业需要如何提供助力这一问题,刘卫东着重谈到了人才支撑。采访中,他对于蓉贝人才评选工作给软件产业所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给予“点赞”。
刘卫东建议,对特定行业或产业有影响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应加大吸引力度。此外,在留住人才方面,他建议考虑对人才引进单位使用人才效果的评估和后补助制度。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李辉院长也针对民航软件的发展分享了他的思考。
李辉
他认为,在打造我国航空航天生态圈这一目标中,大力发展自主自控的民航软件是一项极其重要工作。“现在有句话,软件定义一切。我很认同,软件非常重要,它无处不在。”李辉表示,软件是一个生态,针对民航软件如何发展,他认为可以通过联盟的形式,瞄准国家重大急需供应软件进行研发。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加紧建设中
预计2024年竣工
2020年9月10日,我国首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开工建设。那么目前,该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进度如何?当天下午的分论坛中,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总工程师吴宏刚在主题演讲中做了介绍。
吴宏刚
吴宏刚介绍,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民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将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投资106.3亿元。
他讲到,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将建设16个研究中心,1个示范区业务中心,55个国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投资的科研设备达到30亿,未来可以容纳超过5800名科研人员在这个示范区开展科技创新。
据悉,目前,该示范区里的科研大楼已完成封顶,整个示范区的建设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将于2024年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我国民航科研基础条件,加快集聚形成国际一流的民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文字:郑其
图片:郑毅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