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坐落着一家与众不同的餐厅。餐厅的名字叫做“馋爱善食”,工装上的文字写着“无声外卖”,进出的员工大都年轻,他们总是忙碌而“沉默”地炒菜、打包、送餐……
这里的外卖小哥均为聋哑残障人士,他们在“馋爱善食”里做着最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工作,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近日,这家餐厅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关注,来自成都高新区无声的守护,温暖着全国的有声世界。
无声世界生产温暖力量
上午9点,记者来到“馋爱善食”,此时正是厨房里最为忙碌的时候。与别的餐厅后厨不同,这里除了各种工具的碰撞,厨房里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10点半,饭菜准备好了,所有的员工按照固定的站位开始配餐、打包、计数。这个过程依旧安静,大家用手势和眼神沟通,不时地还会很有默契地互递一个微笑。
打包完毕,便是外卖小哥准备出发送餐的时间了。每个小哥都有一个笔记本,这是因为餐厅刚开始营业的时候,由于无法用语言交流,员工出门送外卖总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现在,店主邓如斌调整了营业方式:定时定量配送团餐为主——员工容易熟悉路线,沟通的问题也可以由后方解决,派送效率大大提高了。“大家都有工作笔记,配送信息、工作过程都是记下来的。”邓如斌说。
记者了解到,25名员工中,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1名,他们各自负责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等不同工作,从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逐步成长,如今均能独当一面,“我们想培养他们,但不仅仅是打下手、送外卖,如果有一天,他们都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这就是这家餐厅的成功 。”邓如斌说。在邓如斌的有心培养下,店里的这些残障员工也慢慢有了对未来的规划。
记者和几名员工通过打字聊了起来,1992年出生的外卖小哥范恒告诉记者,未来他想独立运营管理一家餐厅;1997年出生的何伟,如今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菜式,未来他想做一名专业的厨师;1992年出生的墩子彭俊,闲暇时还要教一教新来的人洗菜、切菜、拌菜,努力工作……这个无声的角落,处处传递出温暖的力量。
有声世界关注温暖角落
邓如斌告诉记者,他热衷公益的女儿邓绮珈规划了“馋爱善食”的品牌理念——不仅要给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还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这个理念也深深打动了他。“‘馋爱善食’是餐饮企业,这个领域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从2017年到现在,走了很多的弯路。”邓如斌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成都高新区,将店开到天府二街。他希望和这些无声的年轻人一起,探索一种模式,让残疾人通过工作融入社会,通过工作获得尊重,通过工作传播勇敢、自信、勤劳的生活态度。
近几天,无声餐厅的新闻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平台后,邓如斌变得愈发忙碌。他告诉记者,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打来电话,有想要订餐的,也有想要提供帮助的。邓如斌很感谢这些陌生人,但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关注冲昏头脑:“虽然‘馋爱善食’现在还很小,但我们始终想给残疾人提供收入稳定、内容稳定的工作机会。而这样的工作机会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一起来探索和保障。”
“知道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祝福我们,我们感到很温暖,很有信心,很有力量。”邓如斌告诉记者,今年‘馋爱善食’有了更长远的计划:解决100个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增加30个爱心点位,运营两处新的无声餐厅。而在未来的5年,邓如冰希望可以解决500名残疾人就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