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祎,男,197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植保中心主任。
工作实绩明显 推动榨菜产业发展与升级
在榨菜主要病虫害研究方向,王旭祎针对榨菜近年来霜霉病猖獗危害的现状及研究上抗性材料评价标准欠缺的窘境,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较完善茎瘤芥霜霉病抗性评价体系应用于生产与科研实践,具较高学术价值。在榨菜根肿病研究方向,他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农业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使根肿病的控制技术与环境相容。他研究分离出对茎瘤芥根肿病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生防菌2株并在生产上应用,开创榨菜病害防控不再使用化学农药的先河,符合国家“化肥农药”双减战略及榨菜产业化发展方向,为榨菜产业上档升级,解决了农残及有害物质聚积的难题。
王旭祎在青菜头鲜食鲜销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包括品种选育、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攻关、贮藏运输等工作。他主研选育的“涪杂2号”是涪陵青菜头的主栽品种,组装的早熟青菜头丰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大量使用,主要结果获涪陵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工作为解决榨菜加工中原材料收购过于集中、加工密度过大、无害化防治病虫害成本高的现实困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王旭祎以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服务三农,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始终做到吃苦在前,事事带头。他于2015——2020年受聘为重庆市及涪陵区科技特派员,参与涪陵区早熟鲜榨菜生产、高山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烟草病虫生物防控技术的培训指导工作,解决了农民朋友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题,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被涪陵区科委评为“高山村民致富的科技大使”。他先后在罗云、珍溪、龙桥、焦石指导当地的鲜榨菜生产50000余亩,其中在当年11月上旬开始上市的5000余亩,政府统计数字显示,仅此一项让当地菜农亩增产值300至600元,而榨菜根肿病的无化学农药污染化防控技术的集成与使用,控制了化学农药在榨菜生产上的应用,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在今年疫情期间,他更是依托涪陵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涪陵区绿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服务,为公司建立的近1000余亩断档蔬菜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其生产上病虫防治中用药精准、防盗差异大、收获产品农残不达标等技术难题,使公司业务在疫情期间稳定增长。
王旭祎主持编制了《茎瘤芥(榨菜)蚜虫生物防治——烟蚜茧蜂法技术操作规程》《黄板诱蚜控制茎瘤芥(榨菜)病毒病、蚜虫技术操作规程》《控制茎瘤芥(榨菜)根肿病的茎瘤芥栽培技术规程》三个地方标准,为涪陵榨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涪陵青菜头、榨菜生产的绿色化、高档化把关,为生产源头环节的安全提供了可能。
他先后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科技创新项目及“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及技术创新等国家、市级科研项目15项,涪陵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四项,涪陵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制定重庆市地方标准3项,企业标准2项。在国内中高级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茎瘤芥主产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及抗根肿病基因资源的挖掘”《芸薹根肿菌与榨菜根系微生物组生态互作研究》、重庆市科委“重庆市蔬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茎瘤芥防治根肿病的生防菌的筛选研究》与《茎瘤芥(榨菜)根肿病菌差减文库构建及评价体系建立》《茎瘤芥根肿病生防放线菌B18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等研究项目,为榨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涪陵青菜头、榨菜生产的绿色化、高档化把关,为生产源头环节的安全提供了可能。
信息来源/涪陵区科协
编辑/徐婷婷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