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播
电台直播
涪陵新闻
美丽太极
  • 当前栏目:首页 > 首页 > 主题宣传 > 江城悦读会
  • 《江城悦读会》 | 阿尔伯特与江城

    《江城悦读会》 | 阿尔伯特与江城

      

    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涪陵广播电视台《江城悦读会》,每周一晚21:30与你准时相约。


    今晚是《江城悦读会》第80期节目。



     

    阿尔伯特与江城

     




     

    写在前面                                                                 

     


       《江城悦读会》是一档扎根涪陵的读书栏目,(自开播以来)受到当地和外地很多听众的喜爱。可能不少朋友好奇过,为什么咱们叫《江城悦读会》,这要从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说起。彼得·海斯勒 于1996年以志愿者的身份来涪陵教书,1998年回到美国,写下了他的代表作品《river town》,2012年在中国出版,书的中文名取为《江城》。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李雪顺为《江城》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李雪顺还负责过彼得在涪陵时期的接待工作,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人物专题《阿尔伯特与江城》节选段,就讲述了一段李雪顺与彼得·海斯勒,与《江城》的故事。



          好,开始今天的读书。

     

     


     

    《阿尔伯特在江城》

                     作者:杨宙

     




    1996年,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彼得·海斯勒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来到涪陵教书,那年他27岁,被当地人叫做何伟。接待他的李雪顺也27岁,是当时涪陵师专外办的临时负责人。负责为学校接待外国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一种职责。当时,本科毕业的李雪顺刚到学校工作4年,是英语系里数一数二的年轻人,又是个党员,接待的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何伟到来的那一天,涪陵正值大雨倾盆,李雪顺接到何伟等人后,不得不先搭乘码头的快船,以比他们的慢船快几倍的速度先回到学校,为来客收拾好被暴雨搜刮后的宿舍阳台,以确保他们的房间不会显得凌乱不堪。

     

    后来他忧心忡忡的年轻小领导形象出现在了《江城》里。在书里,李雪顺的名字是阿尔伯特,尽管英语流利,却与何伟交流甚少,每次出现时,总是同时携带着由上头传达的指令——

     

    学校决定给你们安上直通校外的住宅电话,这样你们就可以打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学校决定,给亚当买一台洗衣机。

     

    学校已经决定了……

     

    这个年轻人严肃拘谨。几年后,何伟在美国出版了《River Town》,邮寄了一本到李雪顺那儿。学校各级领导得知后,非常想了解书里的内容,便让李雪顺组织了几个英语老师,连夜赶工,翻译出了一版粗糙的中文故事,那一版本的翻译后来早已不知流传到了谁的手中。直到10年过去,教师李雪顺才正式以一名翻译的身份,将30万字的故事翻译成了后来为众人所知的《江城》。

     

    在何伟离开涪陵将近20年之后,李雪顺仍然还在书里的涪陵师专,也就是现在的长江师范学院教书。

     

    50岁的李雪顺坐在办公室里,被电脑屏幕遮住了脸,只露出理着平头的圆脑袋,桌面的一侧堆着一大摞思想政治学习材料。在这所师范学院工作的第27个年头,李雪顺已经从一名普通讲师,逐步成为了教授、外语教学科研部的主任,他个子不高,也有了圆圆的肚子,但在他戴着眼镜的脸上却透着一种聪明劲,眼睛总是眯着笑,会在每次采访结束时关切道:你看你还要向我了解什么情况?

     

    尽管是个正处级干部,但是日常属于李雪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9月的校园到处都是穿着军装、接受军训的新生,这学期担任大一英语老师的李雪顺在这一个月里没有教学工作,几乎每天都待在办公室里。采访的前一天,李雪顺刚刚给一帮外国留学生上完一节文化介绍课,学生们大多数来自摩洛哥、马拉维等地方,这样的文化课李雪顺驾轻就熟,设计好了一系列问题,在中国这块版图上,由大到小地向同学们提问。

     

    先是介绍首都。我问他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长城?然后到四川成都,我问他们在哪里可以看到最多的大熊猫呢?他们不知道。那么大熊猫是喜欢吃面包,还是喜欢吃蛋糕呢?都不知道。然后是涪陵的几个地标,最后是这个学校与《江城》,我问他们,有一个美国人在涪陵生活过两年,然后以此为题,写了一本在西方十分畅销的书,大家在来到中国之前,读到过或者听到过这本书吗?结果很少有人知道。

     

    教师节那天,李雪顺刚刚开完上一场全校干部大会,又立马转场参加教师节表彰大会,一个个表彰视频将大会时间拖得很长,大约有一百来个老师上台领奖,没有李雪顺。已经快晚上7点了,年轻老师有的跟他打完招呼,提前撤了。而他一直坐到表彰大会最后,主持人要求全场起立合颂教师节诗歌,他小声地嘀咕,我们就不用了吧……而音乐响起时,他的声音却清晰地传出来,大爱无疆,师德昭彰……

     


    那双不同的眼睛

     

    这些年来,因为《江城》而慕名前来探访的人络绎不绝,有国内的非虚构文学爱好者,也有特地乘船前来的国外游客。热爱《江城》的人当然都知道李雪顺,因此他常常成为一个个游客与记者的导游。

     

    他细心又热情。开着车从新校区一路通过狭长的隧道,跨越长江的高架桥来到老城区,何伟常常前往跑步的插旗山,还有因为三峡大坝被淹没后而兴建的白鹤梁博物馆,李雪顺一一对书中出现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因此,见他之前最好再读一遍《江城》,以免让他失望。因为你分不清这是何伟的江城还是李雪顺的江城,是何伟的涪陵还是李雪顺的涪陵。

     

    车从涪陵整洁的街道驶过,隧道连着大桥,视野开阔,夜里若不是没有那么明亮的灯光,看起来会像是一个小重庆。再也不是书里写的那股汽车尾气、灰尘漫天、到处都是喇叭声的乱糟糟的江边小城。

     

    李雪顺问过两三次,你看,哪里有书里面说的喇叭声?可以理解为他开了个玩笑,而不是对书中内容的质疑,毕竟,就算看到书中那个时常带着上级命令出现的拘谨的阿尔伯特时,他也就是笑笑,你说他原来是这么想的啊。

     

    他常说与何伟有缘分,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们都出生在1969年,还都是在6月(新历的,他补充)。两人都在1992年本科毕业,何伟继续到牛津大学攻读文学硕士,李雪顺从南充师范学院(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先被派到地方中学任教一年,随后回到了当时的涪陵师专。他们在1996这一年汇合了,一个从没来过涪陵的美国人,一个最远只到过南充的四川人。

     

    但他们在当时没有太多的交流,也没有听过彼此的课,唯一一次何伟到李雪顺家中作客,就是一起包个饺子。这样的往来不多,就像何伟在书中写的,当时的校领导密切关注外国志愿者与本校老师的接触,他接到过许多邀约,好些都在最后一刻莫名取消了。

     

    1998年,何伟回到美国密苏里的老家,花了四个月把自己在涪陵两年的经历写了下来。两年后,《江城》在美国出版,登上了美国图书畅销榜。2001年,何伟短暂回到涪陵,李雪顺是学校里为数不多收到那本书的人,何伟在扉页写下了长长的留言,其中的一段是:(当年在涪陵,我其中一个遗憾就是我们俩没有更多地了解彼此。当时双方都有一些压力与差异,但我和亚当仍然在你负责外办的时候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收到书后,李雪顺很快地翻遍了全书,还看了好几遍。那时他32岁,即将成为英语系的副主任,毕业后来到涪陵已经8年了,学校里的一草一木,宿舍窗外不远的那片乌江,江边的码头与集市,他早已熟视无睹。但《江城》里的一切让他感到「好奇怪」,倒不是对粗糙的涪陵的不适感,而是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就同一个环境而言,虽然不可能有两个人的眼睛一模一样,但可能生活中大多数人看同一个事物会有相似的一些看法,差不了多少。

     

    但实际上他是通过他的眼睛来看我们这个社会,恰巧他的那双眼睛跟我们不是同一双眼睛。

     

    此后大约10年时间里,《江城》一直在英文世界中流传。何伟继续留在中国,有好几年他开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甲骨文》以及《寻路中国》。这期间他每年至少回涪陵一次,看望当地的人。李雪顺则一直留在涪陵,从那个年轻的英语教师,被提拔到系主任,再到院长。

     

    两人的联系反而在这个期间更多了。有时候李雪顺路过涪陵城里当年的体育中心,发现当年这个何伟常来的地方已经被夷为平地,他会拍张照片,用邮件发给何伟。何伟说,涪陵的变化真快,而且似乎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涪陵每一天都在变化,书里的那个涪陵师专,后来也只剩下废旧的教学楼、宿舍和图书馆。10年前,已经从两千多发展到两万多的师生搬到了长江另一边的新校区。过去,无论从哪一座建筑往外看,都可以直望碧绿的乌江,而现在它们被新建的高楼挡住了,附近是万达和碧桂园新起的楼盘。老校区的旧楼被巨大的绿荫遮蔽着,无人打扰。




    1980年代末的那些夜晚,20岁出头的李雪顺坐在客船上,将近一整天的水路,他只能露宿在甲板上,江水开阔,黑夜寒冷,很不好受。对于这一切,他太熟悉了。他对着原文写下:「窄窄的河谷上回荡着船只的汽笛声,发动机噼啪作响,搏击江流。」他将「against the current」译为了「搏击江流」。

    他十分确定,那就是记忆中船底噼啪作响的马达声。

    这些记忆深处的马达声,已久远,已走远。



     


    本期主播简介:      

    马汉伟,

    涪陵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

    重庆市十佳播音员主持人

    重庆市播音主持协会会员

    主播语录:

    读书,可怡情、傅彩、长才,多多益善。




    《江城悦读会》好书推荐





    《唐诗三百首全解》,作者赵昌平。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株瑰丽的奇葩,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唐诗三百首全解》精选唐诗三百首,首首脍炙人口、妇孺能详。注释体例包括正文、注释、语译、赏析几个部分。《唐诗三百首全解》综合前人与今人注本的各种长处,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切合时用的,知识性、资料性、鉴赏性相结合的读本。




    本期文章作者:杨宙


    投稿邮箱:flsjldzds@163.com


    编辑/田蓉  责编/代川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