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党中央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当中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重要部署,我们只有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是医疗卫生、民政、人力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
区卫健委:努力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涪陵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章和平15s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涪陵的医疗卫生领域将会如何谋划?
章和平:我们将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抢抓机遇、借势发力,依托四川的高等医药院校、高水平医院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注重医疗与疾病防控、医疗与制药企业、医疗与教学科研、医疗与养老的“医防、医药、医学、医养”四个联动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以“六个区域性专业中心”为标志的重庆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要打造区域性的医疗卫生中心,具体将会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章和平: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力。
建成“六个区域性专业中心”。一是以涪陵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三个“三甲”医院为引领,建成区域性医疗救治中心;二是以区疾控中心创建“三甲”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抓手,建成区域性疾病防控中心;三是以争取医药高等院校落户涪陵、力争成渝地区医药高等院校来涪办分院、涪陵中心医院建成国家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区中医院建成国家级临床住院医师及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巩固片区考点职能等为举措,建成区域性人才培训培养中心;四是利用涪陵自然资源禀赋,抓实一批“医办养”“养办医”项目,打造以医院为依托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成区域性康养中心;五是以区域性中心血站为依托,拓宽有偿血液检测、血液治疗等服务项目,建成区域性血液保障供应中心;六是整合120调度指挥中心、卫生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医疗等信息系统,打造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成区域性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加快推进卫生项目建设。采取向上争取项目、区级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抓实医疗卫生项目。一是建成投用区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加快推进涪陵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以及和万家医院、再兴医院、桂林骨科医院等民营医院建设项目。三是启动智慧医疗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区精神病医院迁建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项目。四是立项储备区中医院建设项目及康养项目、区中心血站迁建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建设,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我区已基本构筑以“三甲”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特色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下一步,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传染病防控等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区内三级医院为龙头,建立四个层次四种形式,覆盖周边“两群”区县和乡、村医疗机构的医联体网络;建立起分工协作、人才流动、质量管理、分级诊疗、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等6大“纵帮横联”协作机制;形成医联体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三是推进等级医院(中心)创建达标。三级医院由2家增至5家;二级医院新增5家。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2家增加至7家,新增基层乙级医疗机构10家。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1个、特色专科4个、临床重点专科4个;在建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市级区域医学重点学科8个、临床重点专科6个、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1个、孕产保健专科1个;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个、市级3个,成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成立人才导师工作室13个;获批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个。下一步,一是抓好人才集聚和人才培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抓好优势学科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临床服务、健康管理能力。
区民政局:“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把“养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蒋国辉15s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涪陵区民政工作进展如何?
蒋国辉:民政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政策性非常强的一项基础性、兜底性的工作。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民生工作的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三聚焦”“三基本”,滚石上山、合力攻坚,应该讲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我们及时将符合条件贫困人口纳入到低保兜底,将增收较难、返贫风险高的纳入临时救助,确保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兜底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有难必救”“有困必帮”。到目前,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04户6153人纳入到了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占了全区农村低保人数的28%。
二是聚焦特殊群体,确保困难群体不漏一个。我们建立了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将20222户33796人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开展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努力做到了阳光低保、公平低保,同时简化了低保审批流程,低保审核时间由以往的30天缩短为现在的7个工作日。同时,我们将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46元和41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和440元,累计发放了低保金1.59亿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71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月754元,累计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4475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由每人每月的1160元提高到现在每人每月1204元,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19万元。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的作用,发放临时救助3610人次434万元。将15811名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纳入到救助范围,落实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309万元。基本实现了低保对象是应保尽保、特困人员应养尽养和临时救助“救急解难”。
三是聚焦群众关切,确保民政服务不松一处。“怎么样去养老,谁来养老?”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发展养老、推动养老、提升养老等各个方面,应该说想了很多办法,政府也作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机构质量提升、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三大工程”,升级改造区社会福利院,建成了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个、规范化社区养老服务站62个。同时,我们积极回应群众对增加公益性公墓的呼声,促进殡葬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宝鼎山陵园公益性公墓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在革除丧葬陋俗、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涪陵如何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蒋国辉:“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一直把“养老”工作摆在我们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我们政府非常重视,还将投入3000万元,来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来提升我们养老服务产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现在我们从规划布点、盘活存量资产、刚性配置社区用房、医养对接服务、财税支持等10个方面做好政策设计,在大梁山、黄草山、北山新城、涪陵新城区、大顺乡、增福乡等区域,分区分级设置养老服务设施。今年,我们将新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57个;全面提升乡镇敬老院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符合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完成今年的“三改”任务,新建珍溪等中心敬老院,力争完成义和敬老院、李渡街道石龙敬老院的规范化改造,在年内建成投用全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
二是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支持发展“养办医”“医办养”机构,积极支持再兴医院、和万家医院投资建设医养结合综合体,推动涪陵区中医院依托区社会福利院设置老年门诊,促进医养的深度融合。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打造雨台山森林康养示范养老院和北山旅游康养示范养老院,发展“养老+旅游”的新业态。
三是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我们探索养老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模式,不断扩大我们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全区乡镇敬老院开展“整合托管”,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较好的发挥我们现有资产的作用。届时,涪陵区养老产业将进一步满足全区老年群体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即将推动涪陵在新一轮发展中,养老这一板块发挥更大的作用。
蒋丰陵15s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于深化两地人社领域的合作,有哪些打算和措施?
蒋丰陵: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在前面,“渝”在后面,意思就是说,是跟“他”合作,不是跟“你”合作,要拜师学艺,当好学生,把自己的事办好,是一种政治态度。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但要想走得远,大家必须一起走,要追求共赢。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文来文往,不如人来人往,走动是双城经济圈的关键。成渝两地以前是一家人,现在中央要求一家亲。
在举措方面:第一,实干第一,空谈第二。实干才能出效果,坐而论道是不行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第二,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电话聊,聊的是知识;见面聊,聊的是经验,但经验比知识重要。要敢于把人力社保的短板带去眉山、带去成都亮丑。第三,就是结果第一,理由第二。通过几年努力,在人力社保方面,让涪陵人能够感受到涪陵、眉山、成都同在一个城市。
涪陵在“引才育才”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打算?
蒋丰陵: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是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重要智力支撑。比如:涪陵区出台了《涪陵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实施了“鸿雁计划”,实施了“巴渝工匠计划”,实施了“技能人才行动计划”。自2016年以来,引进多层次人才2071人;220名高校毕业生落户涪陵(其中博士生30名、硕士生32名);其中有5人入选市级“鸿雁计划”。截止2019年,我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27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有3.41万人;获得技能人才认证的有17.56万人。
下一步,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要像狼狩猎一样,分四步走:第一步,到处嗅,发现人才;第二步,扑上去,抓住战机;第三步,拖回去,以情感人;第四步,吞下去,融入涪陵。具体来讲,一是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成都搭建交流平台,与眉山市共同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建立干部挂职锻炼机制。二是推进专技人才培训。加强眉山腌菜、涪陵榨菜专技人才的合作,举办两地技能大赛。三是推进专技人才的交流。建立职称互认制度,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制度,建立专技人才交流学习平台。
区医保局:管好用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赵依明15s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医保部门为方便老百姓异地看病就医有哪些举措?
赵依明: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住院结算方面。扩大了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范围,目前已将区内48家医疗机构纳入了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在成渝地区及全国各省市参保的人员在涪陵看病住院,均可在这48家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减轻了费用垫付压力,减少了往返参保地报账的流程和时间。今年9月底,我们将把全区具有住院资格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二是门诊和药店方面。积极推动跨省普通门诊和药店直接结算工作,目前我区桐君阁大药房十六店作为全市首批试点药店已成功实现跨省刷卡结算。近期我区还将开通3家医疗机构,就是中心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功能,为老百姓异地就医、购药带来直接便利。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呢?在成渝地区参保后,医保关系可以办理转移吗?转移之后如何认定?
赵依明:在医保待遇方面:一是执行全国统一的目录标准。今年1月,涪陵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启用了国家统一的2019年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新增了医保药品218个,目录总数已经达到2709个,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二是建立成渝地区目录协同机制。今年我们将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动态调整和协同互认机制,进一步扩大两地医保报销范围。三是争取把地方药品纳入本地支付范围。力争把涪陵本地药企生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符合老百姓用药习惯的药品,纳入本地支付范围,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同时助推涪陵企业发展。
在医保关系方面:医保关系可以转移,并且非常方便,只需提供转出地医保部门出具的参保凭证即可。医保关系转移之后按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市外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转入我市,其实际缴费年限计算为我市职工医保视同缴费年限。目前,成渝地区正在探索建立统筹基金清算机制,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时实际缴费年限互认。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成渝地区的医保部门在维护基金安全方面是如何来行动的?
赵依明: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维护基金安全是医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成渝地区医保部门正在建立基金监管联动机制,从案情共享、专家共用、问题共查、结果互认四个方面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完整、可持续,在方便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同时,管好用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后期制作/周黎黎 熊峰
编辑/卢维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