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加快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将要关注的是涪陵坪上地区的发展和建设。
龙潭镇:龙从百丈潭中起,绩从务实干中来。用心用情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龙潭答卷”。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龙潭具有哪些优势?
张浩特:除了市区优势以外。第一,龙潭是平坝古镇,历史上曾是涪州至南川的重要驿站。这里平畴沃野,溪泉淙淙,花香四季,地茂五谷,远山峰峦叠嶂,近水碧波荡漾,让人生出“上清凉寺揽月,下黑塘河捉鳖”的浪漫遐想。龙潭河及其21条支流贯穿全境,有以黑塘水库为代表的塘库370余个,森林面积近8万亩。民国碉楼、汉代崖墓、清朝古寨等与周边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这是我们的生态优势。
第二,镇内公路里程达320余公里,“村、组通畅率”达100%和98%,南两高速、马龙一级路将分别于今明两年竣工通车,茶园经龙潭至平桥的高速公路已纳入规划,下道口将达到3个。“大动脉”和“毛细血管”连通后,龙潭成为快速通向主城、同时位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两条大通道线上唯一的坪上乡镇,具有5分钟上高速,30分钟达重庆、南川、长寿、涪陵城区的条件。这是我们的交通优势。
第三,龙潭是名闻遐迩的米粮之乡,有优质水稻基地4万余亩,年产龙潭大米2万余吨;有蔬菜基地5000余亩,每天送往主城的蔬菜达70余吨;龙潭的土鸡土鸭年出栏120万只,年出栏生猪8万头;有油茶9000余亩,各类水果3000亩,龙潭爆炸西瓜,因其品质好、甜度高等特点,远近闻名;本地“土乡货”等电商企业是涪陵最大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年产值近1000万元。这是我们的产业优势。
第四,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坪上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贸物流中心。十七中是涪陵乡镇中唯一的市级重点中学,八牌锣鼓入选第三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潭因此被评为重庆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心卫生院为甲级乡镇卫生院,进入全市21家首批甲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列,还有中型民营医院1个;龙潭片区农村客运服务周边4个乡镇近10万群众;镇内有注册企业、个体工商户2500余户,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是我们的镇域集聚优势。
龙潭下一步将如何发挥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浩特:下一步,我们将秉承“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实施好1335总体规划,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织密交通网络: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做好交通这篇大文章。第一打通大动脉,积极争取、服务重点交通建设;第二打通微循环,加快通组公路建设;第三争取空间规划,在区域交通物流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对大型物流、货场等进行招商引资,发挥交通便利、集散快、成本低的优势,让龙潭成为区域性物流集散地。
升级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工程。一是转型升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导业主向“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特色农业转变,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巩固龙潭大米、叶类蔬菜、畜禽养殖、特色水果面积,突出发展油茶、干辣椒产业,力争达到两个1万亩规模,加强与市农资集团深度合作,建成深加工、冷链两个基地,形成“市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三是支持本地“土乡货”等电商做大做强做优,作为销售主渠道快速让农产品走出龙潭、销往各地。
提档中心镇建设:突显三个中心功能。一是补齐短板。完成老街片区和新村场镇雨污分流管网升级改造,新建新大街至新村方向绕场镇的过境公路建设,持续推进背街小巷整治。二是完善功能。建立违停自动抓拍系统,改造农贸市场,对4个场镇入口逐步进行提档升级,打通与一级路的快速连接道。三是提升品质。进一步加强新大街树、花、健身步道的衔接,提升龙腾大道形象,打造中心街区综合商业体,引进电影院入驻龙潭,加快供电所、市场监管所等区域性服务大厅建设,分段实施场镇河道生态整治,大力支持学校和卫生院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和卫生事业。
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休闲度假胜地。一是打造周末乡村游,规划精品路线,将碉楼民俗、水库河流、休闲农家乐等串联起来,集回归自然、农耕体验、乡土货采购、健身为一体,成为主城市民周末好去处。二是打造避暑度假地,做好800米以上海拔村规划,用好用活宅基地三权改革,引进城市资本,共享生态环境。三是守住生态保护底线,按照少政书记对龙潭的要求,守住污染企业零入驻的底线,保护好生态。
青羊镇: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挖掘青羊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青羊镇是涪陵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富集之地。青羊镇如何看待这一发展机遇?在发展上又具备什么优势?
张建: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三个重要”定位和建设支点城市的历史使命,而青羊作为涪陵坪上地区乡镇,将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主城都市区的交通便利,承接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养老、乡情体验、田园度假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打造重任,肩负起文化民俗型城镇建设的使命。
首先,青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青羊镇作为涪陵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千年古镇、庄园之乡”的美誉,是涪陵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乡镇之一。境内古迹众多,有“西部民居瑰宝”陈万宝庄园古建筑群,有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青羊铺古遗迹群,有建于清代的神仙桥、十三孔大桥,有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墓群和充满神秘传说的古寨堡,还有历史悠久的民歌、莲萧、八排锣鼓及农耕文化。
同时,青羊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青羊年均温度16-18℃,气候温润,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56%,平均海拔在最适应人类居住的700-800米之间。城镇内东南有大梁子山脉逶迤而过,长领岗、铁深宝、天井寨、华龙坡等十座丘陵山地,有青羊湖、八一桥水库、双石桥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更有因升起缕缕青烟而得名的青烟洞瀑布。其次青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正在实施的马龙一级路穿腹而过,距涪陵只有30公里,时空距离30分钟;即将通车的南两高速距出口10分钟,到重庆主城1个小时;同时青羊与相邻的周边区镇四通八达。
我镇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协同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发挥人文底蕴和自然环境优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在“涪陵与川西”庄园文化之旅特色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中突出青羊特色,书写青羊篇章。
结合文旅农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青羊有那些长远的规划和打算?
张建:我镇本着以“传承保护为根、培育提质为向、开发利用为纲、兴文利民为本”的原则,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小镇、三个重点、四个品牌、五个基地”的“12345”总体发展思路。“一个目标”是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招牌,着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镇;“两个小镇”是分别以安桂路、马龙路和毛明路为轴线,着力打造陈万宝庄园农耕文化小镇和太平湖康养度假小镇;“三个重点”是围绕安镇场、青羊场、双石场等三个传统片区场镇,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强基、文化旅游兴镇、乡村振兴富民“三大”民生重点;“四个品牌”是充分利用青羊的人文历史和充沛的自然山水林田库资源优势,协同推进安镇陈万宝庄园农耕文化、老青羊古驿站体验、群英大梁子山旅游、太平湖康养的人文青羊、康养青羊、美丽青羊、魅力青羊“四个品牌”建设;“五个基地”是倾力培育特色经果共享体验基地、特色民宿示范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户外拓展特色训练基地。
其中,陈万宝庄园农耕文化小镇是典型的文旅融合项目,我们将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打造,吸引社会资本,整合相关资源,市场化方式营运,按照“一区一体十园”的思路来实施。即整个小镇规划以一个“4A”或者“5A”级的景区标准来规划,景区内规划一个田园综合体和十个特色游览园。目前,已经完成了1000亩的李子产业园、500亩猕猴桃基地以及300亩兴冠农业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大顺乡:体现一个“融”字,发挥生态美、民风淳、文化浓的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路子。
“三个重要”定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对大顺乡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潘登锡:大顺地处涪陵城区和主城区之间的中心点,随着南两高速建成通车,大顺将成为涪陵连接主城的西南门户。我们将体现一个“融”字,发挥生态美、民风淳、文化浓的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路子,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谋划全局,在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乡狠下功夫,成为主城市民融入感受田园生活、养生休闲目的地,向往美好生活的满足之地。为涪陵落实“三个重要”定位,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
落实三个重要定位,融入主城都市区协调发展,大顺乡有什么新举措?
潘登锡:大顺的地理、环境优势使之成为主城都市区的“养生花园”,竞争力十足,建设重庆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乡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总目标,结合融入主城都市区的新机遇,我们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一是融入互联互通,连接对外交通主动脉。要融入发展,对外交通是关键,结合外部交通主脉络,实施“一建二改三完善”工程。一建:年内建成大顺乡明家场镇至南两高速和马龙一级路5.6公里临时通道,实现1小时主城及南川、长寿等周边区县交通格局。同时,全力协调建设连接高速快速通道。二改:大顺至G5021新妙出口、大顺至增福105省道两条道路优化改造工程,实现主城由南岸经G5021入境快速到达。三完善:修复明月、兴农、柏坪等村因高速路建设损坏路段;完善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完善乡村旅游点、民宿聚集点连接路网,实现景点一体化。实现主城及周边快速进入,内部循环漫游的路网体系。
二是构建生态屏障,发展养生绿色产业。大顺独特的倒置台地地形结构成为周边的制高点,方圆25公里范围内无工业污染,林业覆盖率达到68%以上,如繁星分布的水库、山坪塘构成如画的生态水系,浅丘、梯田、碉楼构成千变万化的田园风光,山水画般的大顺是自然的养生天堂,守护绿水青山,对大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区委“2+X”产业部署,培育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我们投入240万元用于支持1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和农户创造至少7.8万元的固定收益;太极集团投入近1000万元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及给予种植三亩以上农户补助等值200元的生产资料。已建成400亩中药材标准示范园区、11个100亩级示范基地和28个30亩以上的大户种植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带动3896户群众参与种植,全年保持中药材种植3万亩以上。与太极集团达成共识,再投资1600万元,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200亩科普+研学+旅游”的综合示范基地。以简约山居、天河寨共享农庄等为主体的有机水稻种植到达3000亩以上,农作物绿色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建李子园2000亩、桃园200亩、茶园150亩,南方早熟梨500亩、绿色茶园突破1000亩。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养生绿色产业发展力度,让生态更美、养生更易。
三是开发特色旅游,筑巢引凤融入发展。以康养特色小镇建设为主线,坚持做精乡村旅游业,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挖掘包装历史文化、发展养老产业,促进农、文、旅、养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一个景区”,创建红色旅游品牌。进一步升级打造AA级景区“李蔚如故里”,完善李蔚如故里景区硬件、软件设施,将李蔚如旧居、李家祠堂、大顺半边街等景点纳入统一打造,争创AAA级景区;二是依托“两个村落”,创建民宿旅游品牌。依托大顺村和大田村两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把盘活资产作为潜力之源头,开展土地入股“以地生利”、房产入市“变房为宝”,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取出租租赁、合作售卖、折股入资、联合经营等方式,对农村现有闲置宅基地、闲置住房、闲置土地进行收储回购,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打造田园民宿、共享农庄和家庭农场产业园,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三是依托“四大园区”,创建休闲观光品牌。积极指导祥和兴生态农庄、山水柏杨生态观光园、简约山居、澔邑山庄四个成型观光园的发展,发挥现有的樱花园、果蔬采摘园、露营草坪等优势,支持其开展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的旅游节会活动。
同乐乡:同治生态网,建好涪陵后山“会客厅”;同构产业网,打好脱贫攻坚战;同建交通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同乐乡将如何谋划?
高翔:这是继乡村振兴以来,同乐又一次面临的发展新机遇,写好一个“同”字就显得格外重要,“同”就是在共同发展中找准方位、把握方向,与兄弟乡镇一起同心向力、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对同乐而言,我们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立体交通网、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产业空间、响亮的旅游名片。而我们就是要在“美丽乡村、幸福同乐”打造上下狠功夫,“同治”生态网、“同构”产业网、“同建”交通网,齐心协力为推进涪陵主城都市区建设作出贡献。
在融入主城都市区协调发展中,同乐乡该如何施展“魅力”?
高翔:同乐乡连续三年都获得全区先进领导班子的荣誉,让同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在全区有位次、在社会有影响、在群众有口碑。
一是“同治”生态网,建好涪陵后山“会客厅”。同乐全域森林覆盖率达56.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2天、列涪陵区前茅,大部分区域负氧离子高达2万个,具有打造“会客厅”大健康的先天优势。首先是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筑牢绿色屏障,保持“最美素颜”,成就涪陵后山“天然氧吧”;其次是以优秀人物事讲好“同乐故事”,彰显时代精神,选出如“全国最美家庭周召兰”“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罗朝林”等,扩大“会客厅”人文文化影响力,深耕厚植人文同乐的“软实力”;再是按下“雪峰山+四季”的乡村游加速键,提供“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看雪”四季体验,全面提升草坪、蓝莓园、红枫园、大宝寨等景点,让“会客厅”的旅游功能溢出,与相邻的青羊古镇、南川的鸣玉建立旅游联盟,共建共享“同乐羊肉”“雪峰山生态旅游”等区域品牌,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在开放和交流中推动同乐乡村旅游“借船出海”,实现换道超车,在涪陵区旅游目的地又多一站。
二是“同构”产业网,打好脱贫攻坚战。虽然同乐乡农业产业资源厚重,但亮点不多、效益不高,要做好产业带动,关键是要根据地理位置和产业分布现状建好点、划好片,以点带面形成“产业网”。首先是以培育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目标,抓好全区规模最大的胭脂萝卜、优质白茶、油茶三大产业,达到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增收达1500元。其次是组建重庆步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扶贫班组和重庆林夏竹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各2个,推荐进企务工,切实解决务工就业难题,确保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再次是依托黑山羊、鹌鹑、中药材、花椒、蔬菜等大户带动,发展致富带头人,以“1+3”的模式带动贫困户,逐渐实现双增收。下一步,同乐乡将以管护好万亩油茶、千亩白茶、千亩胭脂萝卜三大王牌产业,培育好中药材、花椒、辣椒三大新兴产业,让群众在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中增效,让可持续产业在群众的精心管理中增收。
三是“同建”交通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完善一横:即省道寿坝-同乐-聚宝主干道;一环:建好同乐绕场镇公路;八纵:也就是同雪路、同实路、同莲路、茶齐路、前进路、聚长路、寿解路、聚丰路八条通村主公路;六出:包括龙潭镇、青羊镇、武隆区凤来乡、庙垭乡、南川区冷水乡、民主乡六条出境路的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完成马武至龙潭一级公路同乐段建设和同乐连接道寿坝至同乐场镇下道协调工作。同时,依托农综项目、土地整治项目为群众打通产业道、水利渠、致富路。逐渐形成“一横一环八纵六出”的“交通网”,不断构建“快进、漫游、畅行”的路网体系。
后期制作/周黎黎 李苗
编辑/卢维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