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
秘色瓷烧制工艺失传的一千多年里,历代工艺匠人苦苦探索,却始终无法获取“真经”,将“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秘色瓷投入批量生产。今年1月20日,随着一窑100多件梅瓶、玉壶春、鹅颈瓶秘色瓷的批量烧制成功,这一历史被一位柯桥区的越窑青瓷烧制匠人改写。
“声如磬,薄如纸,色如玉。”相关越窑青瓷专家经过对秘色瓷的仔细观摩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烧制这批秘色瓷的越窑青瓷匠人叫任和成。为了这一天,他在探索越窑青瓷古老工艺的路上,已经跋涉了整整16年。
秘色瓷烧制工艺的“复活”,对柯桥进一步弘扬越窑青瓷这一古老文化,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
越窑青瓷在柯桥区有灿烂辉煌的昨天
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器型丰富,具有装饰的特点,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手法。其中秘色瓷更以造型清秀,胎体莹薄,釉质青翠,胎质细腻坚硬,青翠亮泽,颇富有生活情趣,成为越窑青瓷的高峰。
历史上,平水镇有众多的越窑青瓷窑址。《平水镇镇志》上记载的有:建于南朝的平水镇剑灶村中灶判官园青瓷窑、唐代羊山西北坡的羊山青瓷窑、北宋下灶村官山南坡的上灶官山青瓷窑等三个窑址。其中,“上灶官山青瓷窑”1987年还被绍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越窑青瓷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在管理控制上,继续对越窑实行“设官监窑”的行政制度;在生产规模上,窑址遍布越中;品类器型上则形成系列。在烧制技艺上,釉色由青中微微闪黄的还原色调,演变为春水般的湖绿色;釉层普遍比以前更薄、更均匀;纹饰之繁复,已达空前境地。晚唐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就是对越窑青瓷的精彩写照。
柯桥区越窑青瓷匠人的生存状态
记者了解到,目前柯桥区从事越窑青瓷烧制的群体不大,目前只有陈国荣、任和成和占少锋3人在烧制和经营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占少锋是一个越窑青瓷的“发烧友”,专门在柯桥街道管宁小区设立了“樂垚澗青瓷工作室”。他是江西上饶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雕塑系,从事越窑青瓷的制作已有11个年头。说起越窑青瓷的商业化运作的现状,他用赔钱两个字来形容。“现在主要靠雕塑的赢利来弥补青瓷烧制和经营的亏损,每年都要在青瓷上贴个40万元左右。”
“越窑青瓷也是柯桥的‘宝’,这么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这对柯桥人来说是一件痛心的事。”占少锋说,他在直播中看到柯桥区委书记沈志江在网上为茶农吆喝推销日铸茶,感到非常振奋,也希望区政府在推介、宣传越窑青瓷上也能加大力度,像重视黄酒、茶叶一样,通过产业链结合来发展越窑青瓷产业,重振柯桥越窑青瓷这张老“名片”。
传承越窑青瓷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水土认为,研究、传承越窑青瓷文化,只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切把握越窑青瓷的前身和今世,才能以史为鉴,为我所用,为当代所用。在他看来,现代烧制的越窑青瓷,无论它的艺术性,无论它作为一个器物的细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精美,也更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是对越窑青瓷手工业精度的恢复和超越,也是对古老越窑青瓷烧制技术的再辉煌。”
杨水土说,今天的重拾越窑青瓷,既是对越窑青瓷文物的复活,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和发展。他呼吁更多的文化、工艺美术界人士,来策划、宣传、推介和从事越窑青瓷的制作。“这不仅是我们重拾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放异彩。”
柯桥区发展越窑青瓷的“天时、地利、人和”
相关人士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弘扬传统文化都高度重视,是发展越窑青瓷的“天时”。在“地利”上,柯桥是越文化的发源地,有众多越窑遗址,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柯桥更是越窑青瓷的原产地之一,因此,柯桥重振越窑青瓷更占地利优势。在“人和”上,柯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越窑青瓷在民众中有广泛的认知基础,并以拥有越窑青瓷这一文化瑰宝而深感自豪。
重温历史,弘扬越窑青瓷传统文化,重兴越窑青瓷产业,让越窑青瓷成为继黄酒、面料、茶叶后柯桥的又一张“金名片”,对于柯桥走向世界、走向辉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黄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