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绿色新风满人间。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成为这个节日雷打不动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统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的模式下,一棵树、一束花、一片海、一张“网”……日渐成为寄托哀思的新载体。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云祭扫”悄然兴起,与之相呼应,树葬、海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的形式也逐渐增多,这些绿色新风,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被怀念和安放。
预约错峰,“心祭”大于“行祭”
山色翠微,林木葱郁,放眼望去,满眼皆绿。清明节前几天,在马鞍街道马鞍山公墓,已陆续有人前来祭扫。“为了避免清明节当天人太多,不少村民提前过来扫墓祭奠。”公墓管理员告诉记者,根据区里的要求,清明期间祭扫需要电话预约。到4月1日上午,已有20多人完成预约。
“结合我区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群众祭扫需求,今年清明祭扫以安全、文明、便民、预约错峰、限流为原则。”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为满足群众清明节祭奠逝者的需求,今年我区有序开放群众现场祭扫,规模较大的公墓、公益性墓地要求采取预约的形式,根据服务场所承载量,分批限流开放现场祭扫;规模较小的公益性公墓安排专人负责清明节期间祭扫活动的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
“祭扫贵在心意,‘心祭’大于‘行祭’。”90后市民沈先生说,今年清明节,自己打算买一束鲜花,去存放爷爷骨灰的公墓看望老人家,相信爷爷也会很高兴的。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80后、90后年轻血液的加入以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祭扫形式也悄然发生变化。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有偿代祭、“云祭扫”等绿色低碳的文明祭扫方式越来越多,成为清明时节一股绿色新风尚。
树葬、海葬、壁葬,生态殡葬逐渐兴起
当亲人用新的形式寄托哀思之时,戛然而止的生命是否有新的形式来安放和延续呢?
去年,我区首例树葬仪式在柯岩街道安乐园公墓举行。逝世老人在亲人的哀思下,长眠于绿树青山之间。现场没有传统的喇叭唢呐、鞭炮花圈,只有简单的鲜花和孝布,默哀仪式过后,亲人将逝者骨灰放入土坑中,用黄土轻轻覆盖,一株新植的松柏安然树立。与鲜花、小鸟相伴,或许这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与新的祭扫形式相呼应,近年来,树葬、海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的形式逐渐兴起。区民政局大力倡导生态殡葬,积极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户外宣传栏等载体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鼓励和引导着人们采用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树立文明绿色殡葬观念。今年,我区又有3人选择海葬,目前全区已有6人选择海葬,1人选择树葬,8人选择壁葬。
预计到2035年我区将新增公墓14万穴,其中生态葬区域达六成以上
走进马鞍街道驼峰山生态公墓,只见四周群山环绕,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作为区级示范生态公墓,包含树葬、壁葬、小型卧碑式墓穴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葬,建成后预计将有3000多穴的规模。目前一期项目正在兴建,眼下,有200多穴已建成,其中60多穴已有了主人。
为了让每一位逝者都能有安息之地,根据现有存量公墓数量,区民政局正大力推进公墓建设。根据初步规划,到2035年,我区将新增土地约845亩,相当于新增14万穴公墓。其中,生态葬区域将达六成以上,包括树葬区域、生态墓穴、安息堂等多种形式,为市民进行生态殡葬活动提供了专门的场所。同时,自2019年开始,要求新建或扩建的公墓项目须具备新型节地生态葬功能。
近年来,全区节约殡葬用地200多亩,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空间。“如果条件许可,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打造两处纯生态型的墓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不进行硬化,以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形式为主,让生命进一步回归自然。
来源:柯桥日报
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