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歌曲《大海啊故乡》唱出了一代人对大海的眷恋。当生命终结,能回到大海的怀里,长眠海底,对一些人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归宿。今年,我区有3名逝者魂归大海,在舟山市普陀山莲花洋海域安息。从此,在大海广袤的怀抱中看潮涨潮落、云卷云舒。
据了解,我区从2012年开始推行海葬奖励,海葬的预约方式并不复杂。市民可以直接到当地殡仪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签订相关协议。随着市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大力的宣传引导,以及优惠奖励政策的落实,海葬这一模式渐渐兴起。目前,我区有6名逝者选择海葬,让生命回归大海。
我区3名逝者魂归大海
3月25日下午,我市在舟山市普陀山莲花洋海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没有噼噼啪啪的鞭炮,也没有纸屑香烛,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家属面朝大海,向故去的亲人做着最后的告别。简单的告别仪式后,伴着鲜花和海风,17个装有绍兴逝者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在逝者亲属的注目下,由绳索牵引着缓缓沉入大海。
回归大海的逝者中,有3名为柯桥人。站在海边,市民王先生一直望着大海,海浪翻涌,仿佛父亲在向自己打招呼。“我的父亲一生向往自由,生前也一直嘱托我们,希望在他死后,能够将他海葬,让他的灵魂能够回归他热爱的海洋。虽然我的母亲反对,但为了尊重逝者的想法,我们还是将他的骨灰带到了海边……”王先生表达了父亲参与海葬的初衷。
“父亲还在世时,就一直主张厚养薄葬,选择海葬也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王先生直言,选择在普陀山莲花洋海域海葬非常好,这边的风景真的很美,是非常不错的长眠之地,以后有水的地方都能祭奠父亲。
记者了解到,海葬活动的海域是经过海洋渔业部门批准的海域,属于海沟区域,海葬用的盒子都是可降解的,骨灰罐沉入海沟里,融入海中,对岸边及周围的环境不会造成影响,逝者骨灰也经过高温焚烧,无毒无害。
生态殡葬最高奖励10000元
丧葬、祭拜先人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区主流的殡葬模式还是墓葬。海葬仅有6例。记者就海葬这一问题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绝大部分市民表示依然迈不过心里那道坎。
“虽然这几年生态葬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对很多市民来说,依然难以抛开传统入土为安的思想,有时候当事老人愿意,但老伴不愿意,或者子女怕被周围人指指点点,比较犹豫。”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情况客观存在,也让生态殡葬在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
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更好的推广,近年来,区民政局积极完善绿色殡葬惠民政策体系,积极落实节地生态安葬惠民政策。从去年起,我区再次提高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对小型低碑式安葬奖励500元/例,骨灰安置在骨灰堂(墙、廊)奖励3000元/例,骨灰实行树(花)葬、草坪葬,由3000元/例提升至5000元/例,骨灰实行撒散,由6000元/例提升至10000元/例。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移风易俗和生态殡葬的发展。其中,海葬作为生态殡葬的一种,奖励可达10000元。
根据初步统计,从2012年到2020年,我区共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资金255万余元,实现火化率和骨灰集中存放率两个100%。
海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在中国,殡葬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区殡葬形式各有不同。靠海的城市海葬流行,峡谷地区往往是半山腰悬棺,西藏则有天葬习俗。这些都与当地的城市风貌、风俗习惯等有关,是一种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我国的海葬大多数选择将骨灰撒入大海这种形式。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海葬的背后是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一种理念。今年我区进行海葬的人员中,王先生的父亲就是持这样一种理念。据王先生回忆,他的父亲一直是个开明的人,生前向往海洋,向往自由,一直希望死后能回归海洋,回到自然的怀抱。其实,除了海葬,树葬、花葬,或者草坪葬,这些都是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殡葬形式。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王先生父亲的这个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他和姐姐。“未来等我们死后,大概率也会选择海葬或者树葬,既节约土地资源,又绿色环保。”王先生说,回归自然,或与鲜花为伴,或以海洋为家,让生命得以安息,让灵魂得以自由,让环境得以保护,也算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来源:柯桥日报
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