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绍兴人民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绍兴从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为三产融合的新型城市,从破败不堪的江南小城发展为“三生三宜”美丽城市,使绍兴人民从温饱不足走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一、坎坷历程
(一)1921—1949年:经济崩溃强自救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绍兴就有了党的活动。此后,全地区相继建立了各级党组织,组织开展各类进步运动,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当时的绍兴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其困苦。据《中国实业志》记载,21年(1932),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茶叶总产量仅为16.71万担,绍兴黄酒108万坛(约2.70万吨),蚕茧13.93万担,生猪饲养量6.22万头,粮食106422万斤。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绍兴已陷入生产落后、百业萧条、人民困苦的境地。
(二)1949—1978年∶曲折前行搞建设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各级党委、政府全面接管城市,逐步稳定社会秩序。并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全面恢复绍兴经济。1953年起,绍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5.05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6.93亿元。1953年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1.7%。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绍兴农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初步形成茶、桑、果、棉、麻、蔬菜、油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格局。绍兴茶厂、浙江钢厂绍兴分厂、嵊县绸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改变了传统的“三缸(酒缸、染缸、酱缸)一箔(锡箔)”工业的落后面貌。1957年,轻重工业所占比例为87.4:12.6。
1958年后,由于“左”倾思潮泛滥,绍兴经济工作也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高指标、“大跃进”,加上自然灾害、农业减产,经济生活陷入困难境地。面对困难形势,绍兴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发展新的消费品生产,缓和市场供应,同时加强农业生产,扩大良种规模。通过几年调整,经济下滑态势得到较好控制。到1965年底,经济各项指标全面增长。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40.3%,年均递增11.9%;其中农业总产值61549万元,比1962年增长49.9%,年均递增14.45%,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水平。工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21.1%,年均增长6.6%。
1966年开始,绍兴陷入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经济运行秩序被打乱,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经济发展缓慢,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下降至3.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绍兴地委、专署拨乱反正,致力抓经济工作,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逐步恢复和发展生产。1978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实现156.99万吨,创历史纪录;工业总产值达到10.12亿元。绍兴经济迅速恢复,基本摆脱了十年动乱造成的经济困境,为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基础。
(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新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绍兴不断探索改革开放新领域,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换,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1979年春,绍兴地区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经验。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市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实行厂长承包经营;开展股份制试点,鼓励企业联合,鼓励地区间横向经济联合,改革企业内部用工、分配及保险福利等制度。与此同时,绍兴启动对外开放。1983年起,先后与日本国福光町、芦原町和西宫市等缔结友好城市关系,1984年12月,绍兴首家合资企业——浙江佳友领带有限公司成立。1988年3月,绍兴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同年,国家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开始下放给地方,绍兴开始从事自营进出口业务,在全省较早实现了“县县有外贸”。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绍兴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全市掀起了兴办个私经济和企业改制的高潮。在农村,以二轮土地承包为契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乡镇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在城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年两目标。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绍兴地区经济高速增长,1993年达到36.7%的历史最高增速,此后略有回落,期间年均增长17.4%,
2002年后,绍兴紧紧把握加入WTO的历史机遇,着力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大企业;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形成资本市场的“绍兴板块”;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同时,以工业转型升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2002-2007年,绍兴GDP年均增长14.0%,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年GDP增速仍达9.2% 。
(四)2012年至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后,绍兴市委、市政府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聚焦高质量发展,在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乡村振兴。
2012年后,绍兴市委以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绍兴。通过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虽然经济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2.5%。
2015年开始,绍兴市委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传统产业方面,推动袜业、珍珠、领带等块状经济向高端化、时尚化发展。在新兴产业方面,大力发展及培育文化旅游、生命健康、信息经济、通用航空等新产业、新业态。
2017年后,绍兴市委锚定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目标,接续发力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引导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大镜湖新区开发和老城区保护力度,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影响力。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提升到29位。
二、辉煌成就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城市发展能级不断跃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建党100年来,绍兴经济从百废待兴迈向持续快速发展通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快速攀升。GDP总量从1978年的11.29亿元跃升至1992年的127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7年、2011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分别跃上2、3、4、5、6千亿元新台阶,2020年达6001亿元。1979-202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增长145.7倍,年均增长1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和1.0个百分点。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由2001年的17903元提升至2019年的11465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已达1.66万美元,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财政总收入由1949年的0.1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853亿元,年均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4年的8.42亿元快速增长至544亿元,年均增长17.4%。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迈上万亿级台阶,202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33亿元,贷款余额10135亿元。
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黄酒之都,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一张张硬核名片让绍兴更有知名度、更具竞争力。绍兴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列“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29位,在2020年全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含副省级城市)榜单中列第14名。
(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
建党初期,绍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产业层次很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逐步施行,工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45.6∶32.8∶21.6,1980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1991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19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6∶45.2∶51.2。数字经济、新兴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三新经济增加值1307亿元,占GDP比重为21.8%。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由1949年的81.5∶7.0∶10.3∶1.1调整为2020年的64.6∶9.0∶13.5∶11.6;粮食产量78.99万吨,猪牛羊肉产量6.02万吨,水产品产量12.31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1.6、8.2、31.9倍。工业增加值2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78年增长523.2倍,年均增长16.1%。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44亿元快速增长到3070亿元,年均增长12.0%;占GDP的比重由21.6%提高到51.2%。
(三)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市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2亿元,比1952年增长2457.7倍,年均增长12.2%(未剔除历年统计口径调整因素)。连锁经营、城市商业综合体、共享经济、网络零售、农村电商等经营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商务部门统计,网络零售747亿元,居民网络消费752亿元。跨境电商从无到有。2019年,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2020年,跨境网络零售出口20.8亿元。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22个,实现交易额3784亿元,中国轻纺城年交易额在2017年突破千亿,2020年交易额已达1525亿元。
外向型经济增势迅猛。1988年,绍兴开始从事进出口业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绍兴外贸进入了跨越式发展。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578亿元,出口总额2386亿元,按美元计价,进出口372亿美元,出口344亿美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4736.4倍、4383.6倍,年均增长30.3%、30.0%。绍兴已与世界21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991亿元,占出口总额的41.5%。2020年,全市实到外资72141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42.4倍,年均增长18.0%。至年末,全市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1320家,累计中方投资额84.92亿美元。
市场主体实力增强。2020年,绍兴市场主体总数65.53万户,累计注册资金1.67万亿元;其中,企业21.45万户,个体工商户44.08万户。一批民营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成长壮大,海亮、中成、祥生、卧龙、龙盛等10家企业入选“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海亮成功跻身世界500强。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83家,上市公司总数居全国同类城市第4位。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更加全面优质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绍兴教育资源短缺,大多数人口是文盲。恢复高考制度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111所,在校学生145.90万人,教职工7.26万人。在绍高校增至12所,在校学生11.67万人,初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100%。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20家增至2832家,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92张增至32012张,卫生技术人员由961人增至42154人。全市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71.51张,每万人拥有医生39.83人。人民群众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20年的82.87岁。
2020年,全市拥有体育场67个,体育馆110个。成功举办水陆国际“双马”(绍兴国际马拉松赛、绍兴国际皮划艇马拉松世界杯)等32项全国性赛事。全年体彩销售9.03亿元,成为全国40个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
文化发展日益繁荣。202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24项,博物馆46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量743.92万册。文化馆(站)110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的覆盖率均达100%,乡镇文化站覆盖率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复兴传统文化”入选全国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科技创新动力十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由2001年的0.79亿元增至2020年的30.72亿元,年均增长21.2%。累计专利申请量46.66万件,专利授权量29.10万件。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78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818家,省级众创空间76家。累计引进落户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人才1141名,国家级、省级“引才计划”人才228名、184名。2020年,全市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9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4.73亿元。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水平全面小康扎实推进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建设更加宜居。2013年,绍兴县和上虞市撤县(市)设区,市区总面积由362平方公里扩大到2965平方公里。嘉绍大桥、快速公交、城市高架、城际高铁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和加快建设,有效激活了城市交通脉络;世茂广场、银泰城、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商贸综合体优化了商业布局、提升了城市形象。2020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67.36亿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02.35万户,比2000年增长10.4倍;宽带用户219.96万户,比2000年增长27.9倍。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55.16%。7个国家“水十条”目标责任书考核断面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Ⅰ~Ⅲ类水比例为100%;24个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2天,优良率90.7%,自2013年实行新标准以来,提高25.5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8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节能目标。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建党100年以来,绍兴城乡居民实现了从饥寒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小康,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01年跨过万元门槛,2020年达到66694元,相当于1999年的7.8倍,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于1989年突破千元大关,2008年突破万元,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96元,相当于1980年的161.9倍,年均增长13.6%。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1999年的6971元提高到3639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从1985年的486元提高到23135元。体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9年的36.7%、45.4%下降到2020年的27.2%、30.2%。
来源:浙江统计
编辑:黄唯诚
审核:陈芳
终审:邵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