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国第三十二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就业是残疾人最大的民生,就业帮扶在改善残疾人经济条件的同时,也鼓励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这个夏季,柯桥区育才学校也将迎来新一批的毕业生,即将进入求职季节,这群折翼天使是否会被边缘化?迎接他们的会是希望还是迷惘?
编制特殊职业教育课程 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周五上午九点多,记者来到育才学校,一周一次的超市购物体验课程已经开始,记者也跟着孩子们的脚步去体验了一番。首先需要前往“小银行”兑换“代币”,然后才能进入“全家超市”进行购买。在学校的“小银行”,记者看到门口有两个孩子专门负责取号工作,取到号码牌之后前往舞台上的“柜台”进行兑换“代币”。
“您好,请坐,请出示奖券兑换’代币’”随着稚嫩的话音落下,阳阳(化名)缓慢地从抽屉拿出数十张一元面额的“代币”交给记者。整个过程虽然节奏较慢,但是孩子很清晰地能够算出需要多少张“代币”才能完成此次交易。领到“代币”后,记者前往超市进行消费。还没到超市门口,“迎宾”已经热情地打起招呼。在全家奶茶吧吧台,柯柯(化名)正在专注地泡制奶茶,一杯杯放到吧台上,供来往的消费者购买挑选。在超市的收银台,接过商品扫码、收取“代币”然后找钱、开具小票……一系列的结账流程,艺艺(化名)已经能熟练地操作。此外,在收银台旁,还有专门负责提供购物袋的孩子在给大家分发购物袋。忙碌时,两个孩子相互打配合,整个收银台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在进行。
“孩子们在平常学习中表现好的、行为规范的、学习技能有进步的都可以获得奖券,然后换成‘代币’在学校超市里消费、流通,这个制度旨在帮他们树立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日常生活中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收银结账的基本技能。”育才学校教师周榆宇告诉记者,超市的开设把孩子们从课堂教学中带到实践中,鼓励他们勇敢地接触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除了超市课程之外,育才学校还开设编制了洗车课程、园艺课程、烹饪课程等职业教育课程,相配套的有大拇指洗车坊、校内花圃等实践基地。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觉醒、探索、定向三个阶段,首先要帮助孩子们树立工作意识,然后探索实践,最后帮助孩子们定下来主要学习的技能并适应。”育才学校校长唐茂盛告诉记者,过去学校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导向上成为一名“好家人”,现在的主要导向是要帮助孩子们成为一名可以自力更生的“好公民。”
多方发力助就业 星星的孩子也能发光
在育才学校的一楼大厅,墙上刚刚换新了宣传栏。去年年底,宣传栏上的内容还是张海迪等知名残疾人士典范,现在的宣传栏上是八位已经从育才学校毕业并顺利就业的学姐学长们。小枫(化名)2015年毕业,现在在义乌一家服装厂工作,在校时他的自理能力就比较强,毕业后在服装厂工作也是勤勤恳恳,到现在已经参加工作7年的他不仅有了收入和积蓄,还能孝敬父母。小刘(化名)2019年毕业后进入到绍兴一家演艺公司,成为了一名演员。于他而言,演员是一份自己喜欢而又敬畏的工作,在工作时也能更加投入、专注。
其实,从育才学校走出并成功就业的孩子们还有不少,有的进行画作艺术创作、有的从事剪纸创作、有的在化工厂内干保洁、有的进入餐饮公司当一名小帮工、有的进入酒店客房部工作……也是学校老师、家长、社区以及爱心人士的发力架起了孩子们的就业之路。
每年毕业季前,周榆宇都要忙着为孩子们制作求职简历,根据孩子们的性格脾气、掌握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力来量身定做简历,便于招聘单位查看;还要留心各个招聘平台有关洗车、理货、园艺、保洁等职种的工作。同时,学校也积极发动家长们、社区帮助孩子们找工作,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孩子们的能力有好有坏,能力好的孩子我们都是鼓励她们勇敢走上社会去工作,而且有些孩子自己也有比较强烈的工作意愿,这点来说我们还是比较欣慰的。”周榆宇告诉记者,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就业都是很难能可贵的,很多事情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可能都不需要花费精力,但是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们来说,可能需要付出上百倍的努力才能做到。
特殊孩子们就业遇瓶颈 呼吁更多机会和包容
在职二班,记者见到了擅长洗车的平平(化名),他是育才学校今年的毕业生之一,毕业之后他将进入姨妈家的车行成为一名洗车工人。但是今年的毕业生中像平平(化名)这样幸运的还是少数,还是有一些孩子的工作目前还没有着落,被卡在了瓶颈期。工作地点距离远、职业技能不完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企业怕担风险……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都是横亘在孩子们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依然是一桩难事。
虽然目前残疾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但残疾人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他们仍然是被边缘化的群体。
许多残疾人身体或精神的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但是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给予足够的培训和指导,他们一样可以展现出自身价值。
“我想社会还是需要包容我们的学生,有些家长让孩子去工作不是为了钱,而是为让他们有事可做,且不与社会脱节”,周榆宇告诉记者,作为老师,目前最大的心愿还是尽力帮有能力的毕业生们落实工作岗位,她们也会尽力对接一些超市、城市书房、洗车店、咖啡屋、酒店等单位。同时也希望社会给与这些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证明自己、去被看见、被需要,他们的人生也值得灿烂一回。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张菁华
审核:陈芳
终审:沈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