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柯桥考生有点“忙”,随着中高考成绩的发榜,选择学校、填报志愿成了周末的主旋律。中考,既是孩子们人生中第一场“大考”,也开启了对未来梦想新的奔赴。尤其是今年的中考,有点“特殊”,这是绍兴“双减”后的首次中考。
回顾“双减”这一年,“指挥棒”变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做了哪些全新准备,迎来了哪些新的改变?
学习“减”战术:告别“死记硬背”,做项目式探讨
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的要义之一。那么,当告别“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生还能成功“上岸”吗?
“从今年的中考语文卷来看,初看题目比较灵活,其实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语言能力的表达。”鲁迅外国语学校语文备课组组长潘艳认为,“双减”只是减掉了重复性学习,而在激发学生思维、观察生活细节、培养思辨能力等方面则提高了要求。
她举例说,今年绍兴中考语文作文题的背景材料是关于一棵“歪脖子树”的讨论,命题情境指向生活中常见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同时,题目提供了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体供考生选择,既让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也能考查到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这都源自平时的点滴积累。“这样的题目,不是靠刷题或者补习能做出来的,因为它真的要在生活中去运用语文。”采访中,有初三考生如是说。
“‘双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营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还注重精准教学、分层教学。”潘艳说,高效的课堂还需要集体的智慧,如今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启用校本教材等,都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入生活,这本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绍兴市之江汇教育广场讲师朱胜阳研发了一系列创造性学习情境的阅读课程,他告诉记者,告别“死记硬背”,做项目式探讨,已成为当下课程学习的趋势。而除了双减的推进,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将对从指挥棒入手,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改变教育内外生态,从“育分”到“育人”,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课堂“加”智慧:从“学会”到“会学”
“双减”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能‘学会’,更要‘会学’。”记者从部分学校采访获悉,“双减”这一年来,我区已有不少学校做了新的尝试,尤其是在课堂提质方面。
比如柯桥区实验中学对集体备课制度进行了升级改造,一方面让教师的群体智慧共享,备课从个体走向集体;另一方面又鼓励每位教师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有针对性改进运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教学从集体返回个性。此外,还围绕“减负提质”开展大规模的听课诊课活动。
“学校不仅要‘分数’,更要追问‘分数’是怎么得来的,还要追问‘分数’之外学生还得到了什么。”区实验中学校长董建康说,只有恪守规范,开足开齐开好所有学科,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节奏开展好各项活动,让校园充满笑声、歌声、掌声、呐喊声,学校才像学校,才会成为师生向往的美丽家园。
“把大量时间花在作业讲评上是低效的。我们每天由设计作业的教师制作当天的作业辅导微课,只讲方法,只点思路,学生可以不做已熟练掌握的校本作业,寻找自己学习中的短板、发现的问题作为自主作业。”董校长介绍说,他们把这样的自主学习定义为“自主思学”,尤其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获得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双减”以后,“神兽归笼”,节假日、寒暑假怎么过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为此,区实验中学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探索以“学校主倡,家长主体,社区主场”的学习实践模式,整合各方资源,让学校、家长、社区发挥出“1+1+1>3”的叠加优势,把这些时段变成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时光。该校已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家长纷纷组织了“学伴小组”,每次都在一名家长陪伴下,“学伴小组”开展体能提升、自主思学、微课助学、跨学科学习、创新发明、志愿服务等活动,成为柯桥城区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现实“转”观念:放下“补习执念”,按自己的节奏努力
“双减”之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些变化也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和适应。
“我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培训班我们怎么办?成绩会不会又掉了?”一名柯桥城区姓陈的家长告诉记者,从小学开始,为了“求安心”,每学期都要给孩子报名至少三个学科的培训班,“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节奏,接送孩子、周末赶课……一家人都陷入了‘赶赶赶’的焦虑中。孩子严重缺觉、我们也心力交瘁,成绩反而没有明显提升。”他感慨说,没有想到,到了初三,竟然一个培训班都没有了。
“索性让孩子‘回归’学校了。学校作业布置挺合理的,老师教研能力也强,非常认真负责。”陈先生说,双减后,孩子只上学校的晚自习,作业效率不错,有不懂的问题当场就能向老师求教,晚自习下课后,回家有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睡眠也得到了保证。而周末的两天,也一下子空出来了。
记者获悉,绍兴市统计局于近期开展“全市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成效感知度”调查,超九成市民普遍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高了校内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95.2%的家长认为现有学校教育能满足孩子教育需要,其中小学生家长占96.0%,初中生家长占89.7%。
“少了人为制造的焦虑,少了社会环境的引导下盲目跟风,大家都有时间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节奏,全面认识自我。”有教育专家表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学校、社会、家庭能真正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对孩子的成长放平心态、静待花开。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许婷婷
审核:陈芳
终审:沈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