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茹关筠,男,1947年12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历任绍兴县富盛供销社副主任,绍兴县陶堰、皋埠供销社主任,绍兴县供销联社副主任,绍兴县财政税务局副局长、局长、党组副书记,绍兴县副县长,绍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府党组书记,绍兴市副市长,绍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等职。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
中国轻纺城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了,创业和发展历程历历在目。我的体会是,在祖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绍兴县启动了中国轻纺城的建设,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个发展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绍兴全县近百万群众一起努力,加上市场主体经营户的积极参与,才铸就了今天辉煌的成绩。
东升路第一代市场开业
1978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绍兴县开始工业化进程。一些绍兴人依托本地传统的纺织产业,纷纷到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大型国营纺织企业,买来旧织机,请来有技术的老师傅,在自家门口办起了纺织厂。到20世纪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绍兴传统纺织工业更是异军突起。当时国家处于短缺经济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地鼓励兴办市场。绍兴县早期的轻纺市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建设起来的。
为什么绍兴选择办轻纺市场,而不是办其他市场呢?就是因为纺织是绍兴的传统产业,柯桥、华舍一带更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有一定的基础。1985年,全县生产涤纶、化纤、棉纺织品的乡镇企业有500多家。加上当时绍兴是水网地带,具有水乡交通特色,乌篷船穿行在河边做买卖已经初具规模,柯桥老街出现了轻纺市场的雏形。绍兴县政府对这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布街”十分重视,经过多次解放思想的讨论论证,觉得应该因势利导,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于1985年7月在柯桥“布街”的基础上建成了柯桥轻纺产品市场。由于国内商品流通业逐渐开放,绍兴县1987年决定兴建一个“绍兴轻纺市场”,这就是在东升路上的第一代轻纺市场。市场由谁来办呢?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办。钱从哪儿来呢?当时我担任绍兴县财税局局长,时任县长把我找去,要我们财政部门借钱给工商部门来建市场,这就是轻纺城的起源。
茹关筠与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主任郑雅萍亲切交流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倡导兴建市场,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全国各地都在建设各类市场。怎么吸引经营户呢?当时我们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经营户主力”这样一个办市场理念,意思是大政方针要由政府来主导,主体是办市场,而市场要兴旺发达需要经营户,他们才是主力。1989年初,柯桥一带已经发展成为轻纺产品生产基地,为轻纺专业市场奠定了产业基础。县委、县政府为扩大轻纺市场知名度,决定扩大宣传,面向全国招商,重点是向温州商人推介市场经营环境。办市场初期,县委、县政府提出“放水养鱼,养鸡生蛋”这个市场培育的思路。因为全国各类市场都刚开始起步,经营户可以选择到这里投资,也可以选择到那里投资,但是他们肯定要找政策的洼地,哪里环境好,哪里政策优惠,就会选择到哪里去。为了吸引经营户,我们就以比较轻的税负来培育市场,目的是“放水养鱼,养鸡生蛋”。当时我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你发财、我发展”,就是经营户到柯桥来投资来经营,首先要营造一个创业的良好环境,使他们来了以后能赚到钱,让他们先发财,然后一个高明的政府再把经营户发财的钱拿出来“为我所用、为我发展”,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刚改革开放时,绍兴县财力很薄弱,整个县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一个亿。起步阶段政府投了500万元,后面滚动发展、建设资金主要是依托市场,政府只出其中一小部分。我们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一套法则来运作的,经营户也因此赚到了钱。所以,我们的第一代市场是由政府出钱建设,第二代市场是由经营户出钱集资建设,到了第三代市场,摊位已经供不应求,就采用铺位竞拍的方式,谁出价高,谁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就给谁。我们建设轻纺市场中交易区的时候,当时铺位出让,一个福建的经营户,6年租用权的铺位拍到了15万多元。当时这个价格是非常高了,一天中午的时候,我到他的铺位去,跟他讲:“你今天出这么高的价格把铺位拿到了,要祝贺你,如果说因为价格高你经营亏损了,到时你来找我,因为你带了个头,我们政府想办法补贴你,如果说你经营没有问题,就不用来找我。”最后他没来找我。这就是首先让经营户发财,发财后再拿出来钱为发展所用,大家共赢共生。
茹关筠在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新闻发布会上
我们搞市场经济,应该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大家都要公平、公正、公开一视同仁地进入市场经济竞争,不搞地方保护主义。提出这个理念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绍兴的纺织企业的设备是传统的铁木机,用老的生产设备做出来的产品品质不会很好。办了轻纺市场以后,当时日本、韩国的纺织品大量进来,对绍兴地方纺织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纺织企业的厂长就向政府提意见,说家门口市场搞了以后,国外的纺织品都进来了,质量又好,我们本地企业怎么竞争啊?地方工业就面临办不下去的境地。
原国家工商局长考察市场
当时这种情况,压力是很大的。县委、县政府认为既然面对的是市场经济,就不能有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要公平公开地竞争。当时第一要务就是进行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把铁木机换成箭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等无梭织机,当时一年光织机设备技术改造投资就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儿来呢?没钱,县委、县政府就跟银行商量,因为进口设备需要外汇,请银行开远期信用证。实践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绍兴的纺织企业不但没有被市场所冲垮,反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设备升级和人员培训以后,就地取材,产品更新换代也很快,最后日本、韩国的产品优势没了,因为它们的成本比我们高。面对市场竞争,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做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竞争,不是排外,而是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加强产品专利保护。回顾历史,依托市场,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这样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以后,轻纺城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开拓创新,规模越来越大。开始的时候轻纺城是门店交易,后来发展为公司化交易,网络交易,创建网上轻纺城,都是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紧跟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中国轻纺城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出台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市场不断地拓展,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也带动绍兴整个工业,包括纺织、印染都逐步发展起来了。1992年,时任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敏尔提出“兴商建市、兴市建城”这个理念,它的内涵是,根据当时的实际,在短缺经济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商品流通行业,抓手就是办市场,然后把市场办兴旺,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轻纺城是绍兴县经济的一个支柱,是建立在柯桥小城镇的,县委、县政府提出先把轻纺市场建设成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市场,把市场搞繁荣以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兴市建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实践证明,党委政府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是完全正确的。历届党委政府按照这个总体目标、思路,将蓝图一绘到底。现在柯桥变成县政府(区政府)所在地,城市规模也是比较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功能也非常强大,这一步步发展都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1992年轻纺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在市场前面加“中国”两个字的,轻纺城是全国第一家。
原中组部长张全景考察市场
轻纺城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来市场考察,并题写“绍兴轻纺市场”6个大字。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为中国轻纺城市场开业剪彩,柴松岳任浙江省省长时为中国轻纺城题词,省里的其他有关部门领导也经常来轻纺城进行指导。
1996年,轻纺城成交额近140亿元,成为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市场开始从传统的现场、现货、现金交易方式逐渐向公司化、合同化、订单化等交易方式转变。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绍兴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场规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提升完善轻纺城。1993年,中国轻纺城改组为定向募集股份制企业,开创全国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改制的先例。同年5月,全国第一家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的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4年,股份公司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成为全国专业市场中唯一一家被列入试点的企业。1997年2月,轻纺城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打通了融资渠道,走向了资本市场。那时的企业上市,国家是分指标的,额度分到每个省,当时我去向柴松岳副省长要额度,记得给了我们2925万股的上市额度。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中国轻纺市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轻纺城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访谈时间:2021年4月21日
来源:全球布商研究院
编辑:张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