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虞建妙,男,1964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现任柯桥街道红建社区居委会红建社区主任、书记。曾任绍兴县红建村村委会主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绍兴县(柯桥区)人大代表,获浙江省首批社区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绍兴柯桥人,1989年从部队退伍后,就回到红建村,担任原红建村村委会主任,目前我担任红建社区居委会红建社区主任职务,还担任中国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已经连任9个任期。30多年来,红建社区见证了轻纺城的诞生、发展和繁荣,也见证了一代代布商的成长历程。
在中国轻纺城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整个发展过程中,红建社区见证了中国轻纺城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绍兴轻纺市场发展初期,以绍兴越城人为主,他们带领一批老经营户,那时候称为布老板,沿河边把布放在长凳上叠起来卖。柯桥一带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在浙东古运河的柯桥段水道,因为其纤道分隔,其内外河道又分别叫作里官塘、外官塘。急水弄是与运河相连的一段水道,相当于汽车站一样,是各地船只到柯桥的终点站。各地小船停泊在急水弄一带,河道上穿行着上百条乌篷船。后来,一批戴着乌毡帽摇船的“船头脑”(又称“小船户头”)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做起迎来送往的客运生意和布生意。他们划着乌篷船到别的地方帮布商推销布匹。这批“小船户头”既有布匹销售的中介性质又有客运的性质,他们对当时布匹市场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当时绍兴轻纺市场的一大特色,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中国轻纺城兴起的一大功臣。这个阶段的市场都是自发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大和不稳定等特点。
1983年到1987年,是中国轻纺城市场的形成阶段。
1983年,柯桥老街有布摊10余户,从事绸布买卖,生意颇盛,翌年发展至200余户。布贩之间为争摊点屡有摩擦,常出现街道堵塞和交通秩序混乱现象,市民多有不满。1985年,在柯桥镇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促成了柯桥自发式摆摊市场向规模集贸市场的重要转变,于镇西建成棚屋式“柯桥轻纺产品市场”,占地3500平方米,场内设77个门市部,89个摊位,年成交金额约2000万元,是中国轻纺城的雏形。1987年,鉴于市场成交量不断扩大,要求入场设摊的布商日渐增多,于是绍兴县政府投资660万元,易地新建占地1.7万平方米的绍兴轻纺市场。
虞建妙担任红建村党支部书记
发展到这个阶段,市场已经有了固定的交易区域和市场管理机构与投资主体,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一时期的布商从事纺织品买卖的空间不再是露天的了,开始有了门市,他们的贸易也逐步向外发展。
1989年之后,轻纺城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步开始发展对外贸易,进入到了国际化市场。布商的组成已经不单单是说中国话的中国人了,说阿拉伯语、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布商出现了,后来越来越多,纺织业务的辐射面越来越广。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国际的地位也逐步稳固下来。
中国轻纺城的成功离不开绍兴县(柯桥区)历届政府的重视。柯桥是以轻纺为主的城市,政府如果不重视纺织业的发展,它达不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中国轻纺城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是每个行业内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柯桥是一个“托在布上的城市”,那么红建社区则是一个“托在布上的社区”。
1992年,因柯桥整体规划建设,我所在的红建村土地被征用,这是绍兴县(柯桥区)第一个被征地并且第一个拆迁的村子。自这年起,我们村与中国轻纺城就坐在了同一条船上。
那时的红建村有200多户人家,仅有的501亩土地被全部征用,农民收入没了,村级集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村子成了一个贫困小村。1993年,红建村利用一块预留地,花费600万元(当时折价500万元,加上100万元现金)购买了中国轻纺城集团原始股600万股,中国轻纺城顺利上市后,红建村成为第六大股东。从此,红建村慢慢富裕了起来。
20世纪90年代初,轻纺市场快速发展。红建村利用紧邻轻纺市场这一地理优势,运用村里4亩多的老厂房拆迁土地换了一块近10亩的土地,用村集体资金在红建村建造了轻纺城北七区市场,这是当时柯桥区唯一的一个由村级集体打造的市场区域。
虞建妙向省民政厅厅长王剑侯介绍沙盘
2004年,绍兴县实行“三有一化”改革,红建村撤村建居,红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始每年给全体股民分红,为全体股民缴纳养老保险等,这些股民也就是村里的村民。到了2009年,在各个部门及有关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红建社区对北七区市场实施升级改造。2012年,北七区市场提档升级工程全面竣工,北七区市场升级改造成16层的红建商务楼,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投资超1亿元,成为集营业房和商务楼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市场,经过拍卖、出租共获得资金1.1101亿元。2014年望湖社区、锦湖社区与红建居委会合并,成立了红建社区。
红建社区发展历程中的这些大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历程。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红建社区实现了由一个贫困村到一个富裕社区的转变,其中的原因离不开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就没有红建社区的富裕,轻纺城的发展与红建社区居民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红建社区紧邻繁华的中国轻纺城市场,拥有中国轻纺城市场经济实体,东至湖滨路,西至金柯桥大道,南至104国道,北至鉴湖路。社区以“五星达标、和美家园”创建为抓手,围绕“党建引领+市场融合”这一主题,“安心、暖心、爱心”三心合力,推进红建社区轻纺城市场党建联盟的良性发展。社区与轻纺城市场各商会共融共建,推动资源共享共赢。比如,社区的共建单位乾盛律师事务所,长期为商会及经营户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以后,该所向经营户和社区居民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知识和案例,使得市场经营户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虞建妙向时任柯桥区委书记沈志江一行汇报红建社区建设情况
红建社区是老社区,包括市场、商圈、小区和楼宇,而且80%以上的人口是外来人口,还有不少在轻纺城经商的外籍人士,这给社区的管理带来很多压力。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对我来说是终生难忘的。2020年春节,陆续有来自武汉、温州等地的民众到达柯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要对他们进行隔离,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两次上门,为他们解决衣、食、住各种问题,安抚他们的情绪,甚至还要帮助调解一些家庭矛盾。当时防疫物资紧缺,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只能用口罩、雨衣等做简单的防护,从春节一直到5月份,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被隔离的有些民众刚开始有一些情绪,因为我们的服务比较到位,最后解除隔离的时候他们都对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一家温州的商户,隔离到最后那天,问我们社区疫情防控还缺什么,我说缺酒精和口罩,他第二天就想办法高价购买了一大批酒精和口罩,自己只留了很小一部分,剩余的一半给交警,另一半给了社区。当时因为小区封闭管理,有些区域条件有限,没有电,只能用蜡烛照明,加上冷空气来袭,守在门口的志愿者非常辛苦。得知这些情况后,临安商会会长曹天龙立即向社区捐赠了很多军大衣和取暖器。
虞建妙接受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的赠书
中国轻纺城市场后来的复工复产,也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中国轻纺城北七区市场原来有20多个出口,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刚开始只能留一个出口,在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组织市场管理人员在入口处做测温亮码工作,当时各个商会的会长和副会长都到现场做志愿者。为了鼓励商户积极复工,市场采取了给经营户免费供应中餐、开展抽奖活动等措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轻纺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恢复了生产。这场疫情防控战,不仅大大提升了基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也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社区党员和轻纺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社区党员、经营户党员在老服装市场和鞋革城关停及北联市场拍租等轻纺城转型升级的大事要事中也发挥了顾大局、保平稳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一个与轻纺城息息相关的“布上社区”,红建社区的亲善和睦离不开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欣欣向荣与和谐稳定。在打造红建品牌中,坚持社区建设与市场共建共荣、互促互进,大力发挥市场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市场维稳治理,为纺城持续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访谈时间:2021年3月31日
来源:全球布商研究院
编辑:张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