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汶川灾区十年涅槃:所有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2018-05-12 11:08:09 

  东北新闻网(记者 韩雪颖)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遇倾覆之殇,生命骤然消逝,房屋夷为墟土。

  2018年5月12日,汶川十年涅槃重生,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农民变居民。

  “感谢辽宁给我们的重建支持,我们现在过得非常幸福”,安州区沸水镇红星村一村民在向当年援建地震灾区的朋友邮寄明信片时这样写道。

  “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十年,地震灾区实现了回馈全国人民大爱无疆所作的庄严承诺。近日,东北新闻网记者跟随“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1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什邡、绵竹、汶川、理县等地,探访灾区建设和百姓生活的巨变。


红豆村红豆广场


  什邡师古镇红豆村,因一棵1200年的红豆树而得名。走进红豆村,建筑错落有致,村道蜿蜒曲折,川西民居元素贯穿其中,红豆广场、印心池、鸳鸯井、情人桥、月老祠等景点独具色。“5.12”特大地震后,红豆村按照整合农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村落、提升产业发展的思路,挖掘千年红豆树文化资源,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中国婚庆特色村”。2017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00元。

  在红豆广场一旁,记者见到了经营红豆饰品的村民叶代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叶代华家的房子受损严重。重建后,一家三口已经住进95平米的新房。借着村里振兴发展的“东风”,叶代华的年收入由两三千元增加到上万元。“没有援建就没有现在的生活,现在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我的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叶代华笑着说。


什邡七一中学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共产党员纷纷慷慨捐献“特殊党费”支援灾区。当年很多人的党费都用在了这里——什邡七一中学。党旗雕塑、“特殊党费”援建碑记、“党史峥嵘”主题浮雕墙、信念路、感恩园、党恩林......红色文化遍布校园。十年来,七一中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从2010年142人攀升到453人,成为了“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一面旗帜。



学生创作的感恩板报


   “感恩立校,红色树人”是七一中学的办学理念,更是该校一贯的优良传统。高一学生陈光萍,地震发生时只有6岁的她,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姑娘。谈及未来,陈光萍说想成为一名医生,“当年很多人帮助了我们,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作为特殊党费援建学校,我们真诚地向全国的共产党员表达深情的谢意,将不断深化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竭尽全力把学校办成一所传承党的光荣传统的学校,一所造就祖国高素质人才的学校。”七一中学校长赖绪云说。

      


    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这是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的发源地。地震后重建的村落,年画街坊、年画广场、年画湖、休闲年画茶座、民间年画艺术馆、二十四孝雕塑群、廉政景观等分布其间。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年画从绵竹销往全国,销售量从2002年的不足40万到2018年已经达到3000余万,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年画还催热了旅游产业,如极具特色的年画村于2011年4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50岁的村民殷万能就是在地震之后回家创业,如今,他的殷牛排火锅店可谓家喻户晓。“政府对我们多方面支持,当时开店投资只用一万块,现在一年能赚十几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殷万能笑着说,现在的好日子都得益于村里的发展,今后要把店面做大,好好干下去!


    


  五月的汉旺新镇,处处春意盎然。这座总投资约25亿元的新城,整体设计风格颇具江苏园林特色,川西与江南相融。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房白墙灰瓦,排列整齐,穿插房屋之间的树木高大翠绿;街道平整宽阔,街面整洁繁华,充满新生的活力。汉旺新镇,已然在重建中崛起。汉旺镇党委副书记王强告诉记者,汉旺新镇一方面发展中药材产业,另一方面发展万立、德阿两个产业园区。待2019年德阿公路通车以后,将把汉旺新镇打造成为游客和物流的集散地。


汉旺地震遗址


  而在这座新城两公里以外,那里只有伤痕累累的残垣断壁。10年前,那场大地震令汉旺镇满目疮痍,汉旺地区的沿山地区和山区,房屋几乎全部坍塌,基本完好的房屋仅占8%左右。地处汉旺的东方汽轮机厂更是损失惨重。

  10年后,曾经的伤痛被重建的美丽新家园所替代。绵竹市汉旺镇民富社区居民胥洪银原是汉旺镇夏骡子骨科医院的一名医生,地震发生后,他没有去找女儿,而是留下救治伤员。2010年,胥洪银夫妇搬入汉旺新镇,已经退休的老两口平时喜欢逛街买菜和下棋。“当年就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情。这些年无论是国家还是汉旺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带着感恩的心乐观地面对生活。”胥洪银说。



  地震前,汶川县水磨镇是一个十足的工业镇。灾后重建时,水磨镇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当地藏羌文化旅游特色,变工业镇为生态旅游镇,让水磨镇脱胎换骨。如今,这里碧水蓝天、羌楼栉比、风景如画。在老人村,该村书记余平良告诉记者,这里的空气比以前更好、环境更美、更加宜居,村子目前主打周末旅游经济,人均纯收入达17000多元,至少实现了50年的跨越发展。


映秀镇一隅


  如今的映秀新镇,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现代场馆融汇交错,是一座旅游温情小镇。每家每户的房子外,都会悬挂一面五星红旗,这些已经成为当地标志的旗子,代表了当地人对一段往事的记忆和感恩。


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在新家园的不远处,便是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学校主楼前的纪念碑上由裂缝构成的指针,记录了那个灰色的时刻。“红旗在,希望就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内制高点的一面红旗,至今迎风飘扬。这是第一批救援部队抵达后,第一时间冒着危险插上去的。

  “10年来,我们映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映秀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都变好了,家家户户都挂着红旗,这是感谢党,也在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不能永远充当‘守墓人’,要努力向前看。”“5?12”特大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漩口中学遗址讲解员沈文娟说。


杂谷脑小学学生将红带抛向空中


  “尔玛娃穿云云鞋,羊角花儿云里开......”在离汶川不远的理县杂谷脑小学,孩子们正在学唱一首本民族歌曲《羊角花儿云里开》。这是该校让羌藏文化进校园的一部分。学校校长张静秋告诉记者,学校把藏羌民族民俗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如抓好大课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羌族韵律操、藏羌锅庄等活动;开展兴趣活动,成立了藏羌绣、绘画等多样化的兴趣活动小组等。“希望孩子自小接触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张静秋说。

  而高半山上的理县桃坪镇佳山村,翠绿的佳山点缀着的红,是甜樱桃熟的时刻,更是村民们红火日子的写照。10年来,原本贫困的佳山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上了甜樱桃、青红脆李、红富士冰糖心苹果,走出了一条光明致富路。2017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2000余元。



  短短数天的探访,前景可期的产业,窗明几净的房屋,幸福洋溢的笑脸……过往已经逝去,新生悄然开启。


  正如一位村民在邮寄明信片上所写:十年,所有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祝福汶川!

来源:东北新闻网

热门评论
打开辽宁号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重磅!习近平同金正恩在大连举行会晤 2018-04-13 09:48:01
陈求发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 2018-05-10 13:11:46
辽宁省投资贸易推介会在日本东京举行 唐一军致辞 2018-05-10 20:54:21
交通部拟规定:网约车司机无证上岗或列失信黑名单 2018-05-12 11:08:32
探访汶川灾区十年涅槃:所有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2018-05-12 11:08:09
教育部:坚决防止因撤并乡村学校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或辍学 2018-05-12 11:07:04
违法转移倾倒危废物 生态环境部约谈广州等7市政府 2018-05-12 11:06:53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初步控制 2018-05-12 11:06:39
土警方搜捕300名涉嫌参与2016年未遂政变的军人 2018-05-12 11:08:42
我省公开曝光13起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2018-05-11 19:36:54
没看够!下载个辽宁号呗!
辽宁号 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