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二十三名工人兄弟的生命安全

2018-06-08 09:50:07 

  为了二十三名工人兄弟的生命安全

  —— 本溪龙新矿业公司铁矿爆炸事故抢险救援纪实

  

  6月6日,7时25分。本溪南芬思山岭铁矿措施井口,数百人焦急地等待着。

  “上来了!上来了!”

  随着吊罐缓缓升至地面,本溪龙新矿业公司铁矿爆炸事故中受困井下并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的最后5名工人终于脱险。

  亲人们相拥而泣,在场者眼含泪水,山谷中掌声回荡。

  1270米深井,历时15小时15分钟,安全升井23人。

  国家应急管理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指出:此次行动,创造了千米深井成功救援的奇迹。

  这奇迹,来自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

  这奇迹,来自于国家有关部委的有力指导、大力支持。

  这奇迹,来自于省市领导的靠前指挥、科学决策。

  这奇迹,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火速驰援、通力合作。

  这奇迹,来自于救援人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这奇迹,来自于一个共同的信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思山岭!思山岭!

  “嘭”!

  6月5日16时10分,刚刚从井下上来休息的技术主管李洋,惊闻巨响。

  “出事了!”

  他第一时间冲出宿舍。此时,眼前一片狼藉。

  这是一次严重的安全事故:近300公斤炸 药在井口 爆 炸,造成11人死亡、9人受伤,另有25人受困井下。

  坏消息中的好消息是:23名受困工友已同地面取得联系。

  思山岭!思山岭!

  不知名的小山沟,陡然成为焦点。工人的安全,更是各级领导心头的第一牵挂。

  中央领导同志迅速作出重要指示,对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提出明确要求。

  德国,慕尼黑。正在出访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全力救治伤员,立即开展井下人员救援,加强现场管控,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做好善后处置工作,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责问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得到信息,立即作出批示,并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宵达旦,一线指挥。他强调,要全力以赴救援受困人员,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全力以赴做好遇难人员家属抚恤工作,尽心尽责尽力,有力有序有效地抓好事故救援的各项工作,确保救援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万无一失。

  国家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副部长付建华等部领导通过视频,与前方实时连线、远程调度,且立刻派出工作组,连夜奔赴现场,帮助研究救援方案、指导救援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正在三公里外施工的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矿业分公司,组织专家和技术工人,火速赶到。

  紧接着,沈煤集团红阳二矿救护队来了,中国有色红透山铜矿救援队来了,本溪市矿山救护队来了,民间救援机构“蓝天救援队”也来了。

  与此同时,省安全科学院、本钢设计院、东北大学派出的技术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科大学、本溪市中心医院派出的医疗专家和队伍,也相继赶到。

  为了23名工人兄弟,各路大军,云集而来。

  思山岭,彻夜无眠!(下转第二版)

  (小)快一些!快一些!

  一张矿井结构图摆在领导和专家面前。

  好深,1270米!即使“暴走”都要十分钟左右。此外,井下共有三个作业区,-480、-960、-1010中段均有受困人员,分别为6人、5人、12人。

  如此复杂,有专家指出,实属罕见。

  怎么办?

  两种方案最为可行。

  其一,用平时上下井的绞车。但需要修复供电系统、液压站系统和清理井塔二层平台。

  其二,用稳车。但每次升降都要六七个小时,且极有可能中途发生故障。

  综合研判,指挥部决定,选“一”。

  一声令,迅即动。

  修电、修机,来自电力部门、兄弟企业的技术人员同时上阵,寻找一个又一个故障点、拿下一个又一个攻坚点。

  终于,23时,高压电通了、卷扬机转了!

  但是,下一步更难!

  平时,为了保证作业安全,防止坠物砸伤上下井的工人,吊罐上方安装了一个“防护伞”。然而,因爆炸冲击,大量厚重的铁板和建筑材料掉落在井架的二层平台。此处的伞帽,被卡死了。

  还有,平台空间狭小逼仄,清理过程中,不仅人数有限,而且辗转腾挪受到严重限制,稍有不慎,后果便不堪设想。

  指挥部决定,组织最精干的力量,轮番上!

  时间的指针不停地转动,那嘀嗒声仿佛是急促的鼓点,让抢险人员一刻不敢停歇。

  手划伤了,算什么?头碰破了,无所谓!

  肩挑手抬,争分夺秒,不知疲倦。

  与此同时,指挥部内更加紧张有序,“坐镇”领导一次又一次来到抢险现场,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做好防护;一次又一次召开会议,会商研判、运筹帷幄。

  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快一些!快一些!”

  6日凌晨4时,障碍物清理完毕。

  终于可以下井了!

  (小)我下去!我下去!

  救援用的吊罐,形状像个大水缸,最多只能容纳8人。

  指挥部决定,安排两人下井营救。

  谁上?

  “我下去!我下去!”

  请战之声,争先恐后。

  “让我们去吧!专业救援队肯定也能把人救出来,但我们下井无数次,去哪个作业面找人,升降的速度怎么调没人比我们熟。”

  自告奋勇的,是铁矿工人李洋和宋明远。作为多年同事,兄弟们的安危,令他们的心一直悬着、眼圈一直红着,坐立不安、水米难进。

  就经验来说,二人也确实是最佳人选。指挥部当即批准。

  不是没有危险!

  在修复绞车的过程中,保护升降吊罐的伞帽切掉了,意味着他们要在千米的井道内“裸奔”。井内直径800毫米的风筒圈、残损的各种电缆,每一样掉下去后果都十分可怕。

  4时40分,吊罐缓缓下井,勇者无言,负重前行。

  -480中段,到了。喊话、抛绳、固定,6名受困工友,在李洋、宋明远接应下,全部上罐。

  360米、200米、50米……在地面,操作手高频率报告吊罐与井口的距离。

  5时20分,第一批受困人员安全升井。一夜的忙碌、一夜的坚守、一夜的担忧,在此刻,全部化为掌声、泪水,尽情释放、瞬间爆发。

  李洋、宋明远来不及休息。

  -1010中段难度最大。这里距地面最远、人数最多、条件最恶劣。

  到达井底,曾经熟悉的巷道,已经坠物成堆、积水成溪。

  “我紧张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李洋说。

  “张学禹!”李洋、宋明远呼叫着该中段负责人的名字。

  “我在,我们都在!”

  听到回话,两人兴奋不已、泪湿双眼。

  6时11分、6时50分、7时25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与地面取得联系的23名受困人员全部获救。

  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唐一军走上前去,热烈拥抱李洋和宋明远,充分肯定他们见义勇为的高尚精神,并要求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开始了。

  清晨起床的人们,不会想到,刚刚过去的这个夜里,思山岭的生死营救,是多么惊心动魄、感人至深。

  这是与“死神”赛跑的胜利,是“辽宁精神”的胜利。我们应该铭记这个夜晚:对逝者致以哀思,对勇士送上礼赞。


热门评论
打开辽宁号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习近平为何把这个区域组织称为“典范” 2018-04-13 09:48:01
【辽宁新闻】辽宁-德国经贸交流推介会在慕尼黑举行 2018-06-07 19:39:31
【辽宁新闻】省政府召开第9次常务会议 2018-06-07 19:37:56
为了二十三名工人兄弟的生命安全 2018-06-08 09:50:08
成本5毛敢卖到上千块钱!警惕朋友圈里的这些有毒有害“保健品”! 2018-06-07 20:02:19
吃西瓜感染sk5病毒死亡?沈阳市疾控中心这样说..... 2018-06-07 20:01:32
震撼全国的“高考大片” 正式上演! 2018-06-07 19:59:35
辽宁-德国经贸交流推介会在慕尼黑举行 2018-06-07 19:58:33
【辽宁新闻】高考首日 我省18.5万学子迎战高考 2018-06-07 19:37:03
【辽宁新闻】追梦路上 我们同在 2018-06-07 19:36:24
没看够!下载个辽宁号呗!
辽宁号 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