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走来“陈喜”与“春妮”
2014-10-20 15:39:33

演出场景原汁原味,演员阵容也比舞台版更为庞大



《霓虹灯下的哨兵》 经典场景在南京路一一再现 本版照片均蒋迪雯 摄
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兵名嘴联谊 10月1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联谊会在黄浦区少年宫举办,一边是军休所的老干部,一边是陈蓉、曹可凡、阿彦、优嘉等SMG当家主持人,他们因为什么主题聚在了一起呢?原来,这些主持人都是主持人版《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参演者,而这些离休干部中有的来自南京路“好八连”,他们是在为10月18日南京路上上演的“环境戏剧”或者叫“实景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行又一次体验式排练。 活动开场,老干部们合唱一曲《我用歌声拥抱祖国》,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霓虹灯下的那个年代。椅子操《走进新时代》、歌曲《英雄儿女》,著名播音员张民权独唱《说句心里话》和《打靶归来》 ……一个个精彩节目把全场气氛带向高潮。 联谊会上,SMG主持人也上台讲述了这一版《霓虹灯下的哨兵》三个月选角、一个月排练的情况,此次排演新增了一个人物——陈毅市长,扮演者阿彦在现场用四川话惟妙惟肖地模仿起陈毅市长来,“共产党人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阿彦为演出临时学起的四川话得到了在座一位成都籍退休老干部的赞扬,可见主持人们为了演好这出剧,可谓煞费苦心。 联谊会最大的亮点是好八连老兵的登场,朴实的语言、动情的演说,让大家对《霓虹灯下的哨兵》这出剧有了更深的领悟,可以说,这天的交流为18日的精彩演出做好了冲刺准备。 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今年国庆期间,由沪上众多著名主持人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现役官兵共同演出的话剧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人民大舞台连演5天,引起了轰动效应。开演前5天,5场演出的门票即被销售一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部观众十分熟悉的作品,它讲述了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身处闹市、坚守信仰、执勤为公的故事,已经以话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 为了再现这一经典作品,此次主持人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在3个月前就开始筹备,而选拔演员就耗时2个月。这一选拔过程也被制作成为《我要演话剧》节目在娱乐频道播出。主持人陈蓉是《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春妮的扮演者,同时也是这部话剧的制作人。她介绍说,重新演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既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向祖国65周年华诞的集体献礼,同时也是一次让经典作品的正能量继续传递的尝试。 在剧中饰演罗克文的主持人曹可凡把这次话剧演出视为“五代上海广播电视电台主持人大集结、大展示”。他说:“晨光是第一代上海广播电视电台主持人代表,我还没入行时,他就已经红透半边天了。最小的一代就是朱奕静他们,很难得有这次机会。” 在剧中饰演男一号路华的晨光也坦言,话剧一直是他心里的一个梦,“小时候我参加过北京市少年宫的话剧班、朗诵班,但之后一直没有机会走上话剧舞台,这个梦在《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中圆上了。”不过,圆梦谈何容易,排练中,抱着从江中救起的阿香的戏份,被导演陈薪伊揪着连排了十几次,抱得手都酸了。 在陈薪伊导演看来,话剧是一门空间艺术,而主持则是镜头艺术,对话剧来说,选对演员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我很有信心。“我们根据每个主持人的特点,对角色进行微调。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话剧演出把一些严肃的东西传递出去,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吸引观众的心,让他们激起对于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饰演一部主旋律话剧的好奇心与期待感。” 有意思的是,这一版话剧还请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现役官兵的参与,他们在话剧中本色出演,表现那个年代的解放军角色,这也让这一版话剧成为新八连人与老八连精神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 一场不分台上台下的演出 10月18日8:30,主持人走上当年“好八连”执勤的南京路,实景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在步行街浙江中路至广西北路段精彩登场。 51年前,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首次搬上舞台。51年后,这部久演不衰、常演常新的经典话剧走下了舞台,重回故事的发生地——南京路,如此的别出心裁令主创团队都十分激动。陈薪伊更是笑言,自己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剧缘分菲浅,从最初的明星版开始,到沪剧版、再到主持人版,算上10月18日的南京路实景演出版,她已经导演了四个版本的同名话剧,而她年轻时,还曾出演过这出剧中的林媛媛一角。 对比起两个半小时的话剧演出,实景版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时间缩短至一个小时。在剧情删减的过程中,创作者有意识地把在南京路上发生的情节加以保留和强化,该剧副导演王萌悦表示,环境戏剧并不仅仅是室外演出,它更强调环境的概念。虽然“户外作业”给创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同时会带来很多不同以往的戏剧效果,实景版在空间的处理、场面的处理方面有意识地贴近环境、强化主题。 作为国际艺术节“天天演”的开幕活动,当天的演出除了原汁原味的场景,参与演出的演员阵容比起舞台版更为庞大,除了主持人们,南京路好八连100名官兵也应邀参演。此外,演出中还穿插了群众文艺团队的身影,比如迎接解放军进城时的腰鼓表演就由南京东路街道的腰鼓队担纲。现场观众则根据场景变化,转换视角、参与互动,充当“群众演员”的角色,现场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当天的演出还开辟了世纪广场实况转播区域,通过世纪广场大屏幕进行了实况转播,以此满足更多观众现场观摩的需求。整场演出呈现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时空穿越,展现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史诗感,传递出气势宏大的正能量。 一堂传递正能量的德育课 “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用自身的正能量压过并感化身边的负能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要脱离群众、坚守自己的信仰”是传统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留给人们的不朽记忆。 作为一个艺术价值极高的成熟剧本,多个主题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得以展现。比如人物陈喜身上呈现的“党风”主题,再比如与老七等人物作斗争这一情节所揭示的“‘围剿’负能量”的主题,这些主题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团队主创看来,这次通过观众熟悉的主持人们把经典再次搬上舞台,对于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整治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又一次呼唤,势必对演戏的人和看戏的人都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意义。尤其是走上街头的这种体验式的演出,观众本身也成为整出剧的一部分,在参与中备受感染、备受教育,这样的润物无声,正能量得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 作为制作人,陈蓉也透露了这部戏诞生的台前幕后,她说,作为SMG 首个成立的主持人工作室,陈蓉文化传媒创立之初就思考以哪个项目进行首航。选择《霓虹灯下的哨兵》,一是这部话剧角色众多,不像有些话剧只有5、6个角色,可让更多主持人共同参与到这部红色经典之中;二是这部话剧反映了65年前上海刚解放的历史一幕,在国庆期间上演更有意义;三是“好八连”当年在南京路上“拒腐蚀,永不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精神,对于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排演这部红色经典,对于主持人也是一次精神洗礼。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反映的65年前上海刚解放的历史一幕,实景版的“舞台背景”——永安百货即是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这个情景在演出中得以重现,是真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报记者 陆绮雯 实习生 孙梦文
演出场景原汁原味,演员阵容也比舞台版更为庞大
《霓虹灯下的哨兵》 经典场景在南京路一一再现 本版照片均蒋迪雯 摄
原来,这些主持人都是主持人版《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参演者,而这些离休干部中有的来自南京路“好八连”,他们是在为10月18日南京路上上演的“环境戏剧”或者叫“实景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行又一次体验式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