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规矩会堂:外侨的社交场所

2014-10-20 15:12:49

1918年初,规矩会堂大楼失火,严重损毁。共济会无财力修缮,遂变卖产权,不久该楼被拆除。但此处没有再建房子,“外滩30号”成为空号。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中世纪,欧洲有一个石匠和建筑工匠的行会,该组织强调会员之间互相扶持、同舟共济,通常被汉译为“共济会”。由于石匠常用圆规和矩尺作为工具,所以“共济会"又被称为“规矩会"。

上海开埠后,西方人大量涌入上海,共济会旅沪组织及活动场所也相继建立。1854年和1861年,共济会北方支部先后在南京路、广东路建造会所。1865年,共济会北方支部和皇家索塞克斯支部、多斯加支部,联合投资4万两银子,在外滩公园对面黄浦滩(今中山东一路)30号建造共济会大楼,1867年9月27日落成。楼高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四周均设内廊,四坡屋顶。这是一个不分国籍的侨民社交和活动场所,除设有共济会各支部办事处外,还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会客室、餐厅、酒吧间和弹子房。1882年,在共济会大楼内创建共济会俱乐部,租用大部分设施。根据英国驻沪领事麦华佗的建议,只有加入共济会的外侨,才能加入俱乐部。

随着共济会及俱乐部成员的增多,原大楼逐渐不敷使用,遂决定重建。工程由建筑师克累斯太和约翰生负责。建筑及添置设备等费用达13万两银子。新楼1910年11月落成。大楼为四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有人评价,在当时上海建筑中,只有规矩堂有资格与上海总会相媲美。楼内设有众多的会议室,为共济会十余个支部所使用。楼内大厅也经常出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场所。1912年,华安合群保寿公司曾借底楼整层开业。二楼整层由共济会俱乐部租用,设有图书室、弹子房等。

1918年初,规矩会堂大楼失火,严重损毁。共济会无财力修缮,遂变卖产权,不久该楼被拆除。但此处没有再建房子,“外滩30号”成为空号。  

(《档案长廊》每周一刊载)  

 

1918年初,规矩会堂大楼失火,严重损毁。共济会无财力修缮,遂变卖产权,不久该楼被拆除。但此处没有再建房子,“外滩30号”成为空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