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扬子大楼

2015-01-05 15:15:24

 

 

档案长廊︱扬子大楼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在南京路外滩以北有一座风格类似巴黎歌剧院的大楼,在外滩众多建筑中别具一格。大楼面朝黄浦江矗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如梦如烟的百年往事——它就是扬子大楼。

扬子水火保险公司是上海最早的保险业机构之一,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爱德华?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发起于1862年创立。金能亨是美国驻沪领事馆第一位代总领事,在旗昌洋行掌握实权。旗昌洋行开设的轮船公司曾垄断长江航运,扬子保险公司的业务也因此得到扩展,资本从10余万两银子增至42万。1891年,旗昌洋行宣告倒闭,为清政府办的轮船招商局收购。扬子保险公司未随之停业,转向香港政府登记,资本增至120万,并开办人寿保险业务。

 

 20世纪初的扬子保险公司办公楼

 

外滩26号原是老沙逊洋行的产业,1905年为扬子公司购下。因房屋陈旧,1918年拆除重建,公和洋行设计,1920年竣工。大楼占地615.3平方米,建筑面积4374平方米,座西朝东,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观为折中主义风格,层石砌墙面,处理粗犷,底层为平梁式入口,二层为半圆形券窗,三至五层为磨石对缝墙面,设通贯壁柱,其上有挑出之檐口,第六层当中3间为爱奥尼克式双柱廊,顶层处理成孟莎式屋顶。这幢大楼是上海第一幢全部采用金属窗框的建筑,装饰材料也极为讲究,大多数房间用珍贵柚木装修。

 

1920年的外滩,扬子大楼刚建成

 

 

 20世纪20年代扬子大楼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外商保险业十分兴盛。1936年时,上海各类保险公司有160家之多,其中以扬子保险资格最老且营业始终不衰。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大部分保险公司停业,而扬子仍照常营业,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被迫中止。1945年抗战胜利后,扬子保险公司恢复业务,并将一部分楼面出租,租户有中华、保家、保中、保宁、保安等保险公司,该大楼又被称为“保险大楼”。1931年起,丹麦驻沪总领事馆在3楼办公,至1957年迁出;1935年起,丹麦驻华公使馆在进驻楼内,至1950年迁出。

 

 

1930年的外滩,左起依次为横滨正金银行,扬子保险公司、怡和洋行、怡泰大楼

 

1948年扬子大楼

 

1950年,扬子公司总部迁至香港,1952年改名北大西洋保险公司。1957年,扬子大楼为上海市房管部门接管,曾有店员工会、搬运工会等租用.后上海市粮油进出口公司、食品进出口公司等迁入办公,底层开设“申富餐厅”。1995年,经过置换,中国农业银行获得大楼产权,于1998年正式迁入。1999年9月,扬子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档案长廊》每周一刊载)

在南京路外滩以北有一座风格类似巴黎歌剧院的大楼,在外滩众多建筑中别具一格。它就是扬子大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