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青年协会大楼

2015-05-28 15:48:24

 


档案长廊丨青年协会大楼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19世纪中叶,跨宗教派别的青年会组织传入中国,至1895年全国已有27个学生青年会。1896年,成立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总委办,后多次更名。1912年12月正式定名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简称“青年协会”,总部设在上海。



建成初期的青年协会大楼


1919年,青年协会集资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31号兴建办公大楼,1920年9月竣工。大楼坐西朝东,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建筑面积4799平方米。造型为维也纳分离派式,平面布局为合院式,入口立面内凹对称。临街有2根水泥圆形立柱,两侧各有5扇玻璃钢窗,大门为硬木框玻璃方格门。进门为穿堂,内有8根水泥柱,花砖地坪,穿堂对门两侧有2座电梯,中为磨石子踏步楼梯。二楼扶梯旁边建有1座平台。大楼每层有单间至四间套房供租用。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的标准,水泵、水汀、锅炉等设备齐全。1924年大楼曾扩充改建。

 

 

青年协会大楼楼层布局图


青年协会积极兴办公益事业,开设了劳工补习班夜校、成人扫盲义务学校、孤儿院等,还向群众进行卫生宣传。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国各地50余个救国团体的70余名代表聚集上海,在青年协会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推选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孙晓村等40余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和章程草案等;成立全国青年军人服务部,并在9个省设50个分支会,主要为过往士兵供应茶水和白粥,教唱救亡歌曲,阅读书报等;成立学生救济委员会,为难民募集捐款及物品,实施教育服务等,直到抗战胜利。



关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的报道


青年协会大楼设有书局和书店。以往基督教在华出版机构的编辑均以外国人为主,青年协会书局则一反旧习,推行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工作原则,使书局的“思想与事工”显示出浓郁的“中国色彩”。早期书局曾附设一个顾问委员会,担任委员的不乏社会著名人士,如复旦公学校长李登辉、铭贤中学校长孔祥熙、商务印书馆英文干事鲍咸亨等,著名基督教人士吴耀宗在1932年被书局任命为主编。书局出版物内容广泛,除了有关《圣经》研究、个人灵修、赞美诗等宗教书籍,也有以性情陶冶、传记地图、平民教育、社会服务、科技知识等为主题内容的通俗读物,每年销售书籍达数十万册。读者包括基督教圈子以外的绅商学界人士,其中多数是大、中学生。1942年,青年协会书局与华英书局、广学会、《田家半月刊》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出版社。



青年协会书局的出版物


1958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女青年会迁到西藏南路123号,此楼成为居民楼。1963年,大楼经过改造,更名为“虎丘公寓”。1965年由房管部门以包租方式管理。为缓解住房紧张,在大楼北部加建一层。1999年9月23日,大楼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上世纪80年代虎丘公寓

档案长廊丨青年协会大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