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洋泾浜的故事

2015-06-04 15:58:18

 



档案长廊丨洋泾浜的故事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古代上海是水乡泽国,河港纵横,沟渠密布,其中一条东西向的小河叫洋泾浜,是黄浦江的支流。 洋泾浜蜿蜒曲折,长约1.6公里,东段宽约40米,中段和西段宽约60米。系潮汛河,涨潮时为附近居民汲水处,篷船能常年通航。

 

19世纪末的洋泾浜


1843年上海开埠后,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的界河。沿浜两岸道路,北属英租界,称松江路;南属法租界,称孔子路。洋泾浜虽然不大,但在近代上海是声名显赫的一条河。开埠不久,洋泾浜已经是上海异常繁华之地了。据《瀛壖杂记》载,“洋泾浜为西人通商总集。其间巨桥峻关,华楼彩骆;天魔睹艳,海马扬尘;琪花弄妍,翠鸟啼暮……悦耳药曼之音,淫思巧构,靡物不奇。”1854年起,华人在租界居住、经商合法化。洋泾浜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市面逐渐繁荣起来,中西两种文化就在这里碰撞、交融。



20世纪初的洋泾浜


由于洋泾浜一带是“五方杂处”之地,外国商人、水手纷至沓来。由于语言不通,十分不便,于是有一些稍能诌几句英语的中国人便上前搭讪,充当翻译,从中获取酬金。这些人被称为“露天通事”。然而他们的英语发音不准,往往带有浓厚的广东、宁波口音,语法不规范,也不讲究人称、时态、数、格等,一般只是用汉字标注英语读音,并以汉语语法拼缀英语单词。词汇也很贫乏,据说仅700左右单词。人们称这种语言为“洋泾浜英语”,又称“别琴”英语。这种语言虽然不伦不类, 但简单易学,交流方便,很具有实用价值。有人把“洋泾浜英语”编成歌谣,念起来倒也诙谐有趣——

来要“开门”(come)去叫“狗”(go),

廿四铜钿“吞体福”(twenty-fowr)。

是叫“也司”(yes)勿叫“喏”(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

混帐王八“弹风炉”(daffy  low),

真崭实货“饭里谷”(very  good)。

“那摩温”(nwmber  one)先生是阿大,

洋行买办“糠摆渡”(comprador)。

“毕的生司”(emptycents)穷赤佬,

“麦克麦克”(mark)钞票多。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漏”(father-in-law)。

…………



1914年开始填平洋泾浜


随着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洋泾浜沿岸人口剧增。居民不时把垃圾扔进浜里,淤泥日益积累,涨潮时泛出阵阵恶臭。1863年起,两租界当局就治理洋泾浜一事进行磋商。英国人主张疏浚,法国人认为填浜更加省事,争论不休,久商不决。



填浜时埋排水管


20世纪初,上海城厢开始大规模填浜筑路,解决了河水污染,交通也大为便捷。1914年6月,公共租界工部局与法租界方面协商,共同实施洋泾浜填浜筑路工程。11月,洋泾浜截流封闭,停止航运,正式动工填浜。工部局从洋泾浜西端向东施工,公董局从洋泾浜外滩从西施工。洋泾浜被填没之后,在路基上铺设了碎石路面。1915年修筑马路竣工,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洋泾浜两侧的孔子路、松江路也一并纳入改建范围,新马路宽达27.45米,人行道也有5.49米宽。



外滩爱多亚路口西望


爱多亚路东段高楼林立,附近有银行、报馆、企业公司、工厂发行所,交易所、饭店等近200家。西段大都为小商号,以纱布、皮箱、五金、铁床、药酒、水果、烟号、车行居多,共110余家,靠近西藏南路,有闻名的大世界、共舞台和各类饮食小吃店。



20世纪20年代爱多亚路临近大世界处东望


1943年10月爱多亚路改名为大上海路,抗战胜利后又改称中正东路,1950年5月更名为延安东路。

1982年,在延安东路与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交会处建起上海第一座人行立交桥,1985年建造了大世界天桥。以后又建造了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和延安路高架,这里成为贯通上海东西的重要交通干线。


档案长廊丨洋泾浜的故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