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奋斗_80后“驴倌_”_(_岳晓丹_郭培宇)
80后这一代人,可以说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40年里,80后,从年幼懵懂的孩子成长为现在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在这中间连接的,正是他们的奋斗之路。今天要为您讲述的是两位80后“驴倌”的奋斗故事。
上午11点,在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的驴圈里,顾奋渊正在熟练的给驴群投喂饲料。在7年前,谁都不曾预料到,一个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会回到家乡,当起“养驴倌”。
乌鲁木齐市绿洲金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顾奋渊说:“给我父亲打电话他说在干活,我听了感觉特别难受,我就想在哪工作都是工作,我想回家毕竟还是离父母近一点。”
放弃了航空公司专业对口的工作,顾奋渊回到家乡决定从头干起。他发现村子里的各家各户基本都以种植水稻为主,但是稻米销售之后,剩下的秸秆却很难处理。
“问了很多身边的人,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驴是一个适应力比较强比较耐饲的一个动物,加上我们村的养殖区就是一个盐碱性非常强的地,几乎也不利于种植。所以我就想如果我们在这养驴的,第一可以利用这片土地,第二在村里的田间杂草和秋后秸秆,也都可以作为驴的饲料。”顾奋渊说。
与村里合作社的大伙商量之后,顾奋渊说干就干,引进了100多只山东德州黑驴。但是因为缺乏养殖经验,在第一年冬天就有40多只黑驴陆续死亡。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当初一起干的社员们陆续退出,资金不足成了最大问题,顾奋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我百般焦急的时候,米东区人社局告诉我有大学生创业贷款,并且是免息贷款,当时就申请了20万,真的享受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农牧局的改扩建项目,当时减补资金50万,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员项目减补资金15万。”顾奋渊说。
解决了资金问题以后,接下来顾奋渊面临的就是养殖技术难题。他找来了与自己一样,不愿安于现状想要闯出自己事业的高中同学张兴来帮忙。于是这两个大学生便正式走上了“养驴倌”之路。
乌鲁木齐市绿洲金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社长张兴说:“因为很多时候驴生病在晚上,我们都得熬夜守,在圈里观察它的情况,有的时候一个通宵,也是一步一步熬过来的。”
经过细致的学习和一步一步的摸索,俩人已经成为了专业的“养驴倌”。如今,他们的养殖规模扩大到了500多只德州黑驴,销售的产品从传统的驴肉、驴奶,衍生出了驴奶面膜和驴奶香皂,每年的利润从最初的赤字增长到了100多万。
“在奋斗路上坚持是最重要的,但绝不是不切实际,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去干。”顾奋渊说。
“在我的奋斗路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既然自己选择了就不能放弃不后悔,你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干这行的这块料呢。”张兴说。
80后,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代,他们面对的是未知的明天与挑战,也是足屡实地就能抓住的成功。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中,他们收获着,他们坚持着,他们奋斗着。
来源:广电融媒体
记者:岳晓丹 郭培宇
新媒体编辑:段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