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和妮娜时,化妆间里她身着青衣戏服,一边化妆一边哼唱,显得清秀温柔而又含蓄。但聊起天来才发现,她活泼奔放,和扮相截然不同。
和妮娜:“我私下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开玩笑,和舞台上反差还挺大的。一旦进入角色,马上就判若两人。因为穿上服装,扮上行头,你就得把自己沉下来,去感受当时的这个人物,体会这个人物此情此景是一个什么状态,你就不是和妮娜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和妮娜对入戏的表述感觉很轻松,但这份轻松却是她在台下十多年勤奋苦练积淀的结果。
和妮娜:“ 每个动作,每个表情,你都要揣摩练习几十遍,上百遍。等你到那个情境当中,你很快就能融入其中,这也是一个过程。”
和妮娜出生于梨园世家,祖孙三代中,有5位唱秦腔,其中4位是国家一级演员,都是秦腔界赫赫有名的名角。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和妮娜的成长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和期望。
和妮娜:“刚开始学的时候,爷爷倒是没给我太大的压力,但是奶奶总是恨铁不成钢。特别心急,总觉得你要干这行,就应该成为人上人。家里那么多人都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了,如果我没有出人头地,总是觉得丢人。很多时候,我代表的不光是我自己,还代表我的家族,不能在我这代毁了,我必须要背负着家族使命感,把责任抗在肩上。”
顶着名角世家的光环,和妮娜对自己从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和妮娜:“上学的时候因为皮肤较黑,眼睛有点近视,所以性格孤僻。后来家人让我盯着香看,再一个盯着鸽子看远方,鸽子走哪你看哪。慢慢不断练习下,有了很大的进步。”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让和妮娜练就了一身的童子功,并在13岁时就登台唱起了主角。
和妮娜:“我的启蒙戏是三堂会审,演的苏三。那个时候当主角,年纪小,经历少,体会不了剧中人物,老师为了让我进戏,一遍一遍的启发和教导,急得老师一气之下,把杯子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我当时就被惊到了。老师说,你不舍脸,你脸跟熨斗一样。你就不适合当演员。可能那会是真是被老师骂傻了,从那之后,我深深的反思,我要不要干这行,我干这行将来要怎么走。我才13岁呀,我被老师否定的什么都不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才真正的被带进来,我以后一定要下定决心,不管是演什么角色,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都要走心认真的对待。”
第一次尝试出演主角,成为和妮娜戏曲人生路上积累的第一笔财富,也成为她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老师的话让她认认真真的思考了未来的路,也是这次的登台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和妮娜:“自小说的都是新疆话,家人把我带去陕西农村,学习陕西方言。到了内地去,才发现自己说话前后鼻音不太分。俗话说字不准腔不圆,家人也是因为这个问题,锻炼我要多说陕西话,只要我一说普通话,马上就拿棍子敲我,要么就把我拍一巴掌,尽量提醒我在生活当中,要习惯成自然。唱念做打,唱是第一位,如果唱都过不了关,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所以后来我身边的同学啊、朋友啊都很帮助我,只要我有说错的地方,都会立刻纠正我。我也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就这样,和妮娜在戏曲这条路上,越挫越勇。2001年陕西省第三届少儿梅花戏曲演唱大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2004年获得由中国文化部教科司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蚁力神杯”戏曲、戏剧大赛青年组专业一等奖、2011年被乌鲁木齐文化局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15年获自治区首届全疆戏曲表演大赛专业组表演一等奖、2016年 获“首届兵团艺术周折子戏大赛”专业组特别优秀表演奖、2018年获陕西省电视台“中国秦腔传承行动”“名师高徒”(最受观众喜爱演员奖)”......
大大小小的奖项是对和妮娜在戏曲路上不断努力攀登的鼓励,更是对她取得成绩的肯定。
最让她记忆犹新的还是她获得蚁力神杯奖的经历,也是这次获奖,让她找回信心,在秦腔路上越走越远。
和妮娜:“当时全国的戏曲院校还有一些院团的专业人士都来参加比赛。毕竟那些人都是成熟的演员了,所以我当时压力也很大。我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蓝鱼老师带出来的学生,那段时间有点抑郁,也很紧张,这场仗我只能胜,不能败,我败了可能不是给我家族丢人,可能也会影响我恩师的名誉。那段时间,每天几乎8个小时我都泡在练功场,每天脚上都绑的是沙袋,每天都是汗流浃背,那会可能是个16、17岁吧。老师就不停地在那说,娃啊,你放松,放松才能表现自如,才能展示最好的一面。比赛过后,评委、老师、同行反响都挺激烈的,还都觉得这么小年纪的孩子,能展现的这么完美,对我还是挺认可的。颁奖的那天,组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坐第一排,当念到一等奖是我的名字,学校去的老师也好,同学也好,都惊着了。从这之后对我的看法都有所改变,就说这娃看着不起眼么,没想到还是个可塑之才。当时我心里面就觉得我付出没有白费,我终于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事无成。任何事就怕认真,只要认真的去对待,肯定是会有回报的。”
现在的和妮娜无论是在唱腔还是演技上都越发的成熟,但她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秦腔的独门绝技“喷火技巧”。
和妮娜:“戏曲中,你不光是要把传统的经典剧目继承下来,还要把一些好的技巧,都要继承下来,现在不能让它失传了。我的老师被誉为喷火皇后,我们家人可能觉得那个太危险了,不想让我学,家人说这个真的太危险了,别技巧没学成把自己的艺术生涯毁了,还是让这个孩子表演一些以唱功为主的戏吧。回到单位,我又再一次跑到西安找老师,我说我还是想学习老师的代表作,我想把老师的作品搬到新疆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看到游西湖这出戏。刚开始练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点胆怯的,当时在院子练的时候,因为新疆4、5月份练的时候还是有风,风一刮,本来就胆怯,我又掌握不了风的走向,就容易烧着脸。再一个喷出去的大小,我控制的不是很到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挺难的技巧。练了有将近1年左右,才能熟练的掌握。”
秦腔在新疆发展比不上陕西,当问起和妮娜,想不想去更广阔的的地方闯一闯时,和妮娜说:“当时我毕业的时候,家人也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当时一方面可能太想家了,一方面我觉得我是代表新疆从新疆出去的,那我也是有责任有义务回新疆,把我多年所学的艺技展现给一直支持我和热爱戏曲艺术的广大观众。我觉得我应该扎根边疆,现在年轻人都想出去闯,但是新疆这片土壤如果没有人去坚守,没有人扎根的话,谁又来握住这个接力棒?谁还来把乡情、乡音带给广大戏迷?”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最后向她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却直入心底的问题。
记者:“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学戏这么苦,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
和妮娜:“可能我受的打击要比别人多吧,毕竟有地域的条件,同样是一句唱,人家分分钟就学会了,我可能要用很多时间。后来可能我也有点我们家人好强的那个劲吧,我就想就是不能成为你们中间最好的,但是我得对得起我自己。不能说连我自己这个关都过不去,那我这么远,几千公里跑上来干什么来了?所以也是有一种信念,走到今天。”
和妮娜就是这样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思想的年轻人,因此成就了她现在秦剧团台柱子的地位。她在追梦的道路上,排除万难、一路前行,成就了自己梦想,也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乌鲁木齐广电融媒体
记者:赵雪
新媒体编辑:吴亚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