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又是一年毕业季
走在青葱校园里
耳边时不时会响起
朴树的这首
《那些花儿》
然而,每逢毕业季
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
比如涉及毕业生的诈骗
黑中介、乱收费
培训贷、付费实习
……
这些求职过程中的坑
你踩过吗?
遇到了又该怎么办呢?
“扫描二维码进入网页”“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情”……临近毕业,眼看着同学都收到了心仪的offer,自己还没有着落,省内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同学暗暗有些着急。
今年1月,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按照提示加了客服的QQ,对方表示要先完成认证才能进入后续的招聘流程,于是向李同学发送了二维码并要求他给一个陌生电话号码充值。李同学原本心存怀疑,禁不住客服再三保证这只是一个认证过程,于是他掏出手机扫描了二维码。
当自动扣款500元的信息出现,李同学开始后悔,立即找到客服要求退款。客服先是拉了一个QQ群,群内还有人教如何退款,让李同学下载了京东、360借条、分期乐等APP进行贷款,为了退回500元的李同学,根据对方诱导完成了一系列操作,最后贷款都进入了对方的银行卡,损失了15309元人民币整。
“这单的信息费是700元,我会先把您推荐给家长,试课失败的话,信息费全退哈。”趁着暑假,英语专业的在浙大学生七七就想找份家教的兼职,给自己积攒一些工作经验。心里告诫自己,兼职容易遭遇骗子,可得小心一点,直到交完钱,配合着试完课再联系不上家长时,七七才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骗了。“演的太真了,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很合理。”在网上看了看,七七发现不少同学跟自己一样,遭遇了同款“骗子中介”。
今年2月,省内某高校研究生宁同学上网时,进入一个QQ兼职群,看到有人发布找家教的信息后联系对方,对方以收信息费、保证金为由让宁同学通过发红包的形式向其转账900元。转完帐后,宁同学发现对方退群了,人也联系不上,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报了警。
“你已经被公司录取了,需要进行一下线上培训。”外省来杭找工作的毕业生小王等到了一个HR的电话,对方自称“北京雨后科技”人事,并且告知小王他已被对方公司录取。小王找工作心切,简历投了N家公司,可大部分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一家有了回应,小王很是珍惜,满口答应了下来。
紧接着,对方通过邮箱发送给小王一个叫“雨后科技”APP的链接,表示需要下载该APP进行入职培训。先是完成了公益捐款1000元,又按要求分别转账5000元、30000元到对方的银行账户。今年6月,警方接到报案时,小王已经被骗人民币36000元。
和小王有类似经历的真不算少数。杭州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小雨,学习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就在上个月接到了一家电商公司的电话,问了一些常规问题后,通知她第二天去面试。“面试也挺正常的,一名人事,一名技术负责人,这名技术负责人还测试我了一些软件应用能力。”小雨回忆,在此期间,人事还在跟她交代工资、福利待遇的事情。没一会儿,这名技术负责人就表示,小雨的软件运用能力还欠缺,让她参加公司的培训。“每个月支付500元,需要付满12个月。”小雨说,当时她还拿到了合同,根本不是什么劳动合同,而是一份培训协议。“还好找了个借口先离开了,真是‘劫后余生’。”
就在前几天,省内高校负责招生的老师们内部群中,有老师发了一条提醒,一家骗子中介到学校做招聘工作,大家要警惕一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叶琛琰回复,“他已经来过了,并被筛查出去了。”
如何鉴定这是家骗子中介的?叶琛琰解释,“学历专业要求极低,推荐岗位都极具诱惑性,大包大揽各种内推,这个太不符合常理了。”
半个月前,方先生就碰到了这种“内推”。方先生毕业于一所三本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杭州一家制造企业工作了一年后,想做回本专业,便将自己的简历放在了某招聘网站上。
“你明天有空吗,我们可以先面试,签个合同。”简历刚放上没多久他就收到了回复,当方先生想具体了解一下岗位情况时,对方却避而不谈,且对方先生的专业、学历也不在意,只表示自己拥有各大企业甚至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内推渠道,可以满足方先生的任何职业诉求。方先生心里犹豫,于是回复第二天没空、再联系。
放下电话,方先生越想越不对劲儿,翻翻常去的社交平台,发现不少网友有和自己类似的经历,有的网友不信,发了询问帖,有的网友信以为真,发帖哭诉自己交了2.8万元,起先中介还推一些莫名其妙的岗位,可是与自己专业匹配度极低,后来中介也消失了。
“学生们想法单纯,又有着工作的需求,确实容易被骗子盯上。有时候学生们心里也知道可能会存在‘陷阱’,可面对就业的焦虑心态作祟,常常事后才反应过来。”叶琛琰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7年,还参与编写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校本教材,对于大学生兼职、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各类“坑”,再清楚不过了。
叶琛琰分析,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此挖“坑”设陷, 利用“高薪低门槛”“付费内推”“付费实习”等手段诈骗钱财,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甚至误导﹑诱骗一些大学生从事传销、信息网络犯罪等活动。因此,在教材的最后一章,专门设置了“维护权益 懂得用法”,学生们大二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三时学习就业指导课,“在临近毕业时,学习这一章,可以增加一些防范意识。”
叶琛琰提醒学生们,要增强求职的安全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课程,增强识别就业“陷阱”的意识与能力,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即便心急找工作,也要使用正规求职渠道。毕业生可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国聘平台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一旦遭遇侵害本人合法权益情况,要运用法律维护就业权益,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学校求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青春浙江
编辑:罗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