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一座城,一段历史。道路作为城市生活的缩影,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和日新月异,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伴随着城市一起成长。
地处玉环楚门老街街区范围的人民路,就是这样一条路。
沿着北大街一路向南行,能看到一座白色的三层小高楼,这是楚门镇北渚社区牵头打造的老街味道共富工坊。随后再向西行,就来到了楚门老街街区古韵十足的西大街。
“沿着西大街一直往前走,就到人民路了。”来自山北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山北村”)的胡顺林就住在人民路。他带着记者一行人,熟门熟路地介绍起来。
和西大街道路宽敞、建筑外观统一古色古香不同,一转入人民路,给人的感觉颇有点“原生态”。一眼望去,道路蜿蜒向前,不算十分宽敞,两旁的建筑既有年代感十足、白墙灰瓦的平房,也有设计现代的四层楼房。
从石板路伴水沟,到现在的水泥马路。1955年出生的胡顺林,今年已经69岁,从小在人民路长大,见证了这里几十年间的变迁。
“这里以前是楚门粮库,占地大概有5亩。”指着眼前墙面斑驳、大门紧锁的建筑,胡顺林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一到秋收季节,附近的农户会坐船载着粮食来到粮库,十分热闹。
彼时,和粮库一样热闹的,还有不远处的部队营房。当时才十几岁的胡顺林印象深刻,当时驻扎在楚门的部队就住在人民路的营房里,每个星期会在村里的空地上放电影,边上还晒着稻谷。“当时为了看电影,吃完饭大家早早拿着小凳子坐在那等开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驻扎的部队离开,营房空置,楚门粮库也卸下了储粮重任,人民路上秋收时的热闹景象也逐渐远去。
1968年,山北村里办起了长征工艺厂,主营印刷业务。厂的规模不小,最多时有100多位员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是村民,其中就有胡顺林。“当时工艺厂的效益很好,在上世纪70年代,村集体年收入就有几十万元。”胡顺林回忆道,这一干,就是10年,他也从单身小伙,到结婚生子。
时代的浪潮奔涌而来,每一片浪花是机遇也是挑战。上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行情等原因,村办工艺厂关停了。随后,山北村的村民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或办厂、或做生意,四面开花。
胡顺林也迎来了新的身份。2007年,他成为村委班子成员。2013年,他接过重担,成为山北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一干就是11年。
随着城市发展,山北村和人民路的故事覆盖圈不断向外延伸,持续更新。
2014年,以胡顺林为代表的山北村村两委决定集资建小区。2019年,山北村自建小区荷花景园交房,230套房解决了224户村民的居住问题。
2021年,借助当地城市有机更新相关政策,山北村投入3900多万元,建起了主建筑1.8万平方米、四层高的楚门农贸综合市场。投入使用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20多万元。
家底厚实了,村民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女的达到55周岁,男的达到60周岁,村里会按月发放养老金,每月每人500元。除了重阳节福利外,每3年村里还会组织外出旅游一次。”说起这些,作为村里带头人的胡顺林脸上满是笑意。
到了年底,山北村还会按照1200元/人的标准,给全体村民发放分红。依托稳步向好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山北村每年共计拿出400多万元和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硕果”。
“现在住在人民路附近的村民不多了,基本都是老人家。”胡顺林坦言,随着楚门发展中心转移,人民路已不复他儿时的热闹,但是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眼下,山北村的多功能活动室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村民即将迎来一个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与北渚社区共同打造的老街味道共富工坊,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售卖土特产、体验非遗、技能培训的平台……撑得起繁华,耐得住平淡,人民路的故事,未完待续。
人民路长577米,北起山北路,南至南兴后街,横跨北渚社区、湖滨社区,位于楚门老街街区范围,与西大街相交,沿途有楚门粮库旧址、营房旧址等建筑。
来源:望潮客户端
编辑:罗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