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既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现实需要,更是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具体体现。
7月13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获悉,今年来,成都高新区紧扣向资金问效这一核心要义,深入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绩效理念和成本意识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
以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成都高新区制定实施《成都高新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成都高新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推动预算安排和绩效管理相融合。
▼
今年1-5月工程建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探索链式管理
构建规范与创新并举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以绩效目标管理为支点,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阶段分解和周期推进。
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目标设置阶段,探索创建分行业、分类型的绩效评价指标库,通过对共性项目和个性项目的收集与分类界别,不断提炼完善形成绩效目标范本。截至目前,库内可供各预算单位参考采用的绩效指标范本和案例数据已达6000余条,大大提升了各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编制与指标应用效率。
在目标审核阶段,成都高新区探索形成多元化审核方式。针对共性项目和指标,采取会议形式集中审核。2019年,财政金融局对全区各部门1538个项目进行现场即审即改,实现一次性绩效目标全覆盖审核。针对经过梳理的447项个性化绩效目标,结合各项目单位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辅导性审核。
最后的目标执行阶段,财政金融局聚力实现绩效运行全覆盖监控。今年,成都高新区将预算绩效管理职责履行、绩效问题整改和整改效果等情况纳入纪检监察监督范畴,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五位一体”监督实现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对全区43个一级预算单位项目绩效运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控,严肃追究违纪违法责任。
注重资金效益
将提质增效作为评价项目的首要前提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支撑,一批影响大、风险高的重点难点项目得以有力推进。
市政道路等工程造价也有相应指标
聚焦覆盖面广的公共服务项目,成都高新区开展支出标准定额评定。通过规范街道清扫环卫、绿化养护等具有共性指标的4大类专项支出定额标准和项目支出预算,统一了公共服务品质标准,使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和资金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聚焦关注度高的公共管理项目,结合文体活动中心、菜市场等同类型项目相关支出,建立数据模型,设定相应变量与参数,科学测算进行项目支出预算总额控制。
而针对支出规模大的政府工程项目,财政金融局进行事前造价指标控制,梳理房建、市政道路等4大类17个子项的工程造价指标,参鉴此类项目历史造价和当前市场价格,分别梳理核定该类项目的造价区间定额,进行事前预算评估。仅2020年1-5月,按此办法管理的24个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均在区间下限,再节约财政资金1.9亿元,建设成本得到有效管控。
围绕推进环节多的政府重点投资项目,成都高新区健全优化项目策划和投融资评审、项目预算编制及控制、项目预算执行及调整、项目竣工结(决)算、项目绩效评价等各环节工作规程,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事前控制、过程监督、事后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在项目准入门槛、资金成本控制、项目效益提升等各方面,全面提升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资金绩效。
抓实重点环节
在资金分配决策环节植入效益优选程序
▷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还紧扣政策性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建立了重大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和定期修订完善机制。
生物城
比如,成都高新区以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为导向,侧重预期效益目标,对《成都高新区关于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3个产业政策及功能区专项政策进行投入绩效评价,分别从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68条,80%的建议被相关部门吸收采纳。
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促进全流程预算绩效评价业务广泛开展,该局还开发上线了“成都高新区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琐碎的事务性、计算性工作进行了系统化、模块化、链条化、流程化的科学统筹,并通过对全区130个预算单位600余人次开展应用培训,切实强化预算(部门)单位绩效管理意识,实现指标储存、案例实时更新、目标填报、结果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在2020年预算编制工作中取得较好成效。
记者:余书婷(资料图)
编辑:向财霞
校对:申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