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成都未来科技城的东一线、北一线等骨干道路景观一体化正式精彩呈现,成都未来科技城郊野公园试运营,开园迎客。成都未来科技城在东一线全线构筑了5大景观节点、多个特色小景点,形成“一廊五节点”的多景结构,突出生态聚人、科技聚人、文化聚人、场景聚人。
▼
东一线、北一线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东侧、北侧,根据穿越地块的不同,公园依山就势,营造出不同的主题景观特色,将美术及艺术元素融合、文脉与自然之美融合,既要山清水秀、更应传承人文之韵,塑造美好人居环境,让市民更有互动性、更有活力、更有归属感。
景观第一重体验来源于视觉,色彩变化牵动着情感的变化。以自然为画布,用花卉的缤纷色彩点缀绿林,用花田的明媚色彩点缀清湖,打造现实版的“莫奈花园”,唤醒人们对理想家园的共鸣。
道路的高低起伏创造了视觉的韵律感。竹木面层的步道串联起不同的自然色彩,树木、艺术装置、水流和天空的倒影伴随地势蜿蜒展现出不同的画卷,“抹青山外两凝霞”,唤醒人们对于生活的共鸣。
花田将日常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一起,花卉植物与远景自然勾勒出山水之美。植物密度根据区域与活动形态进行变化,不着痕迹地为居民留出更多公共空间,实现“户外画廊”的作用,成为居民轻松的日常陪伴,让美学设计的学术表现隐形,唤醒人们对自然亲近的共鸣。
城市家具是城市整体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质、活力与面貌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城市当作家,我们这个大家里的“案”“几”“座”“柜”“箱”应该如何契合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城市生活?
成都未来科技城运用展现科技细节的城市家具来体现未来先进制造的方向。3D打印休憩艺术装置模拟水的形态,流畅唯美,同时通过用高辨识度的造型语言,打破了人民对于传统市政休憩装置的认知。
节点中还有幻浪、云毯、水绸等另外三组形态各异的时尚艺术装置,与环境相得益彰,呈现生态与未来的延伸。
滨水的休闲生活,是成都典型的生活场景。休闲步道、骑行车道延伸至水岸,形成了“柔软”的水边界的一部分。与水为伴,闲散、安逸在这里得到释放,呈现生态与生活的延伸。
星空灿烂,柳溪河在一旁闪闪发光。黑沉沉的田野上,一条白晃晃的大路伸向远方。饱含着蚕豆花香的夜风,呼呼吹来,依然令人感到寒冷,但又有一点春天的味道,使人确实能够闻到一股清新的跃跃欲试的春的气息。她们肩挨肩地默默地走着,各自都在心里想象着春天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将景观艺术装置作品有意识地介入到城市环境中,这样的设计灵感取源于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通过时代记忆的语言,让景观艺术装置成为可阅读、可识别的具象化实物。
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同时,设计师对景观艺术装置进行了全新的转译和重构,契合了城市的未来感以及属于本地居民的独特亲切感,现代性与地域性得到平衡,建筑、风土、人文融合共生,弥补了城市文脉割裂、重拾城市集体记忆,唤起人们的“乡愁”。
对于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而言,阳光是重要的,树、水、可以买到小吃、能有地方坐坐,也很重要。
结合节点景观特色,设置生态科普馆、绛溪水文化展示馆,同时散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使得景观大道和郊野公园变得充满生气。
伴随周边产业入驻,打造以“首店经济”为主的商业服务,开辟以城市市集、咖啡店、书店、球场等为主的第三空间,主动融入居民生活,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
将郊野公园融入产业社区之中,让区域的生活赋予吸引力,让社区变得立体与实在。公园社区将给予人们毫无阻碍的日常交往和文化培育,在开放空间中共情,提升城市的归属感,让市民将成为公共空间的主人,打造活力的交互场景。
成都未来科技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美术与艺术元素应用于规划建设,彰显人文之韵的地域特色,塑造幸福美好人居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文字:黄启恒
图片: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提供
编辑: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