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先后开幕,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在为期近一周的会期里,代表、委员们将广谋良策、广聚共识、共商大计。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代表、委员也将肩负使命和责任,建言献策。
今年两会,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关注点仍聚焦于光伏产业。这也是他连续第10年围绕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为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刘汉元提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主力军。如何让“主力军”发挥作用,助力双碳目标有效落地,他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挥“主力军”作用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完成顶层设计,成为了牵引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
刘汉元认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
过去十多年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成为全球最经济的发电方式。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0.3元/千瓦时以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到0.25元/千瓦时以下,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如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同时,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已形成了2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其产品每年发出的电力,相当于1亿吨原油输出的等效能量,而消费1亿吨原油大约会产生3.5亿吨碳排放,生产200GW光伏系统大约会产生1050万吨碳排放。也就是说,制造光伏系统每产生1吨碳排放,其产品发电后每年将减少33吨碳排放。
支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从多个角度考量,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主力军’”。同时,刘汉元也看到另一面: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双碳目标落地。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运动式、突击式减碳,中央果断出手及时纠偏,“中央的及时纠偏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冒进式、突击式减碳,但由于各地理解的参差不齐,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配套措施不到位、相关政策没落地的问题。”在刘汉元看来,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与此同时,要科学考核。
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有效落地,针对以上问题,刘汉元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他在建议中提出支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其原料及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能耗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他说,2021年全国出现的大面积电力短缺,根本原因在于化石能源不断退出,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未能跟上所致。因此,建议光伏产业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满足能源转型需求。
同时,他建议尽快完善相关规范标准,配套相应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电动汽车成为电网储能终端;建议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造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
文字:郑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