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名师的假期“书旅” 阅读让你我的假日生辉

2020-10-05 21:55:40  编辑:chenchunyan

假期过半,现在的你是在旅途中还是在家中?这个假期,不妨让心灵也来一场旅行。老师们在假期里会看哪些书?他们给自己的学生推荐了哪些书?我们请了4位名师讲一讲这个假期的阅读感悟,一起看看名师的阅读之旅。4位名师分别是杭州学军中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童洪星;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张英飞;杭州市天长小学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蒋军晶;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副校长、杭州市教坛新秀蒋婕。

童洪星

旧书不厌 百回读

这次国庆有8天假期,难得。我乘机把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又“诵读”了一遍。这本书还是我读高一的时候买的,快40年了,翻看了一下版权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定价0.57元。高中、大学、工作后,大凡得空就要翻翻看,“诵读”一下,享受一番,自己也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但每“读”一遍似乎都有新的体会。苏子瞻曰:“旧书不厌百回读。”得之。

现在家校联系多,学校经常要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经常鼓吹“要学好语文必须读名著”的观点,会后便常常有家长来找我,说:“童老师,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阅读,读了不少书,但为什么语文没学好呢?”

这个问题并不是只在个别同学身上出现,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碰到过,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语文还是没能学好呢?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你确实读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本是读透的。书只有读熟了,读透了,才能浸入读者的灵魂,内化成读者自己的东西。巴金在谈及年少时读《古文观止》的情景时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小学生读不懂,于是你跟他讲“君”什么意思,“妾”什么意思,“借问”什么意思,“或恐”什么意思;于是小学生“懂了”。到了初中,他又“不解”了:如此普通的四句话是“诗”吗?于是你跟他讲,不但是“诗”,而且是“好诗”,不然不会流传至今。于是他“再读”,反复读;于是读出了“思乡”情:一个浪迹天涯的“横塘”女子,听到邻船有乡音,激动了,“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于是初中生“懂了”。到了高中,他又“不解”了:古今写乡情的诗可谓多矣,写得比它好的诗多得是,为什么独独它流芳千古?于是“再读”,反复读;于是又读出了“自媒”意:原来这个姑娘邂逅了一位邻船的帅哥,十分仰慕,想跟他搭讪,要跟他建立“联系”;但又怕别人说闲话,所以故意找了个借口,说为什么我要“停船暂借问”呢,因为“或恐是同乡”,这样就保住了姑娘家的“矜持”。于是高中生“懂了”。那么,到了大学,到了研究生,如果你“再读”,反复读,还能不能读出新的境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语文跟数理化的区别就在这里。数理化,懂了就是懂了,题目会做了就是会做了。语文却不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以为把崔颢《长干行》读懂了,但这“读懂”的背后竟有这样大的差异。所以说语文登堂易,入室难。

如果你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只要是语文老师都会这样回答你:“多读多写。”但什么叫“多读”呢?不同的老师理解是不同的。我认为,多读不只是指读的书的数量要多,更是指相同的书读的遍数要多,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

【向高中生推荐一本书】

《世说新语》(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推荐理由:《世说新语》有趣,《世说新语》有用。

张英飞

阅读,让你我的假日生辉

国庆期间,我重读了黑塞的《在轮下》。尽管是第二次阅读,读完后内心依然久久无法平静。

也许是主人公汉斯的经历与自己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汉斯来自一个位于黑森林区的小城镇,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我也来自一个小乡镇,父母都是一天到晚忙碌的农民。汉斯是小城派去参加联邦考试的唯一考生;当年小学毕业前夕的我,也有幸被选拔去参加县重点中学的初中班考试。不过考试准备过程中,汉斯比当年的我更辛苦,他失去了一切娱乐消遣的时间,连到花园里走一走的时间都没有了。可见他为了那场考试,付出了全部的努力。

也许是身为父母,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之大。由于母亲早逝,汉斯从小缺乏母爱,而当汉斯考前紧张到头疼时、一点胃口也没有时,父亲却狠狠训了他一顿。当汉斯学业成绩一落千丈时、带病回到家里时,他接收到的是父亲审视的眼光,还有那压抑而伪装的语调。父亲在汉斯面前掩藏自己内心的失望和怒气,他无法成为汉斯的朋友或是给予安慰的人。这导致汉斯觉得自己被离弃和不受欢迎,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担忧,而那种忧虑最终成为对他身心折磨的利剑。他无法阅读,因为只要一打开书,他就头疼眼痛,焦虑把他驱赶到令人窒息的噩梦中。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汉斯更多的是心理上出了问题。

也许是身为教师,才为汉斯这个学生最终的悲剧人生而扼腕叹息。在汉斯休学回到小镇时,那个拉丁文老师和牧师也只是在街上对他和善地点点头。书中写道:“如果牧师能给他多一点关怀,说不定情况会好一些。”而惟一的朋友海尔纳的死,又把汉斯推向二楼孤独的深渊,爱玛的那一瞬间就消失的所谓爱情,更成了压断汉斯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说结尾处的人物对话非常耐人寻味。鞋匠轻声说:“这些人也要为汉斯落到这地步负点责任……我指的只是学校老师罢了。”“您和我,我们也许对这孩子有所亏欠,您不这么想吗?”

其实,汉斯身边的每一个大人都要对汉斯的人生负责任。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们这些大人该好好反思,如何陪伴一个生命健康成长。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

【向初中生推荐一本书】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给同学们推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推荐理由: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欣赏作者在书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和对人物的慢镜头式的描写,还可以看到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陌生的世界,你会在主人公塔拉的成长经历中分享到教育给个人成长带来的巨大力量。

蒋军晶

重新思考 唐诗的读法

国庆期间,读了诗人西川的《唐诗的读法》,收获太多,对自己学习诗词,对如何带领学生学习诗词都大有裨益。

读了《唐诗的读法》,就忍不住思考,我们读古诗词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在讲话写文章时引用一下卖弄文采,显摆修养?还是通过古诗词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最终服务于现代表达?

读了《唐诗的读法》,就忍不住思考,唐诗都是佳作吗?伟大的作品个人可以不喜欢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读古诗词?是把古诗词放到“神龛”中,用诸如“一种叫做唐诗的歌唱,一幅叫做盛唐气象的历史画卷,在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后渐次展开”这样宏大的玄虚的空洞的情绪化的语言讲解诗词?还是把诗人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把诗人放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去解读欣赏?

读了《唐诗的读法》,作为老师,就忍不住思考,我们只是让孩子去记、去背古诗词,然后对他们说,现在不“晓得”没关系,长大自然就明白了,这合理吗?因为很多人到大了到老了,对古诗词还是懵懵懂懂,还是不理解不明白。

读了《唐诗的读法》,作为老师,就忍不住思考,小朋友看漫画、看小说、看电影,有时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会难过得潸然泪下。可是他们看古诗很少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兴发感动,他们和古诗没有建立感情。一旦考试结束了,竞赛完成了,他们就很想放弃诗词的学习。这是不是“教”出了问题?

【向小学生推荐一本书】

作为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我给孩子们推荐叶圣陶的《稻草人》。

推荐理由:叶圣陶作为一个童话作家,是可以和安徒生、王尔德、新美南吉这些伟大的名字放在一起的,他们都在用心写童话,他们的童话在太阳底下是会发光的,是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火焰的,是能引发我们思考的。

蒋婕

鸡毛蒜皮 与波澜壮阔

当我知道《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时,其作者饶平如先生已与他深爱一辈子的美棠在天上团聚,享年99岁。国庆期间,我再度把这本文质兼美的书放在床头,细细咂摸。每分每秒我的情绪交替着,被寻常人生活的鸡毛蒜皮和时代洪流下爱情的历久弥坚所折射的波澜壮阔裹挟着。

其实,这不过是一本记叙平如和美棠日常生活的小画册。平如从自己八岁时候的发蒙仪式起笔,零零碎碎记录童年、初识、相伴的琐事。透过简单质朴的文字与画面,我这个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杭州人得以越过一甲子的鸿沟,与1922年生的江西南城大户人家公子所历经的生活点滴撞了个满怀。忍不住想,若是我那群可爱的00后孩子来读这本书,他们该如何想象书中所描摹的生活景象呢?

可是,这又是一部隐藏在寻常巷陌情理下的“波澜壮阔”的爱情故事,老先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爱这个世界可以是很久的,是永远的事情”。老先生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了这句话——美棠晚年时重病,需每天进行腹膜透析,平如购齐设备,连续四年,每天在家给她做透析。2008年美棠病逝,悲痛的平如决定画下他和美棠的故事。一笔又一笔,这些画重现了淹没在辉煌浩大正史中的小人物命运,也刻画了平如对妻子坚贞不渝的感情。

我的学生们,终究会和我一样,在某个平常的夜晚,读着这样一本书,从而联想到语文课堂上学过的《项脊轩志》,也许绞尽脑汁也只记得“亭亭如盖”,又想起林觉民《与妻书》里的“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想到金岳霖对林徽因,想到三毛与荷西……在我心中,平如、美棠和他们一样都教会了我爱情的美好,尽管以不同的方式。而我也愿我的孩子们都能像平如一样纵然在颠沛流离的年代,依然能饱含把生活过成诗的童真之心。

【向小学生推荐一本书】

我给五六年级孩子推荐诗人北岛的《给孩子的诗》。

推荐理由:北岛挑选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将自己认为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集结成书。这本书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陈春艳

热门评论
打开笛扬新闻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这样的子弟兵,很中国! 2020-10-05 11:19:59
《浙江日报》头版聚焦 :柯桥杭绍城际铁路各标段工人——瞄准通车全力冲刺 2020-10-04 11:52:08
这些地标,很中国! 2020-10-04 15:18:06
中小学名师的假期“书旅” 阅读让你我的假日生辉 2020-10-05 21:55:40
坐着高铁看中国丨绿水青山景如画 诗意生活有滋味 2020-10-05 21:12:10
柯桥美不胜收!鉴湖花海再次怒放,500亩哟~ 2020-10-05 20:34:14
满大街的北方板栗 其实最好吃的栗子在浙江 2020-10-05 20:06:28
“夜空中最亮的星”要来了 观赏指南奉上 2020-10-05 19:11:46
双节长假 快乐乒乓 2020-10-05 17:50:04
你的假期生活有没有“动”起来?来看不同年龄段的运动指标 2020-10-05 16:35:56
没看够!下载个笛扬新闻呗!
笛扬新闻 柯桥传媒集团 立即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