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看“浙”里》由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广电集团联合开展的“共同富裕看‘浙’里”大型媒体访谈行动,6月30日专访绍兴柯桥区委书记赵如浪。
主持人:大家都觉得柯桥是闪闪发光的,所以叫它“金柯桥”。您作为柯桥的区委书记,这几年对柯桥的变化尽收眼底,今天的柯桥在您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赵如浪:柯桥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时尚开放的国际纺织之都,千年历史文明与现代时尚文化在此互融交汇是柯桥最大的特色。因此我们的城市品牌就是:“老绍兴·金柯桥”。老绍兴是文化底色,浓缩了柯桥悠久的历史脉络,凝结了柯桥深厚的人文沉淀;金柯桥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柯桥雄厚的综合实力,充满了柯桥无限的发展想象。
(金柯桥大道 李其军 摄)
主持人:柯桥一直是全省知名的经济强区、工业强区,但它的成绩单应该不止于此。
赵如浪:柯桥的成绩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也是大家拼搏奋斗的结果。历史上柯桥一直是全省知名的经济强区、工业强区。我们已经连续12年蝉联“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也成为全省首批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去年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柯桥区(即原来的绍兴县)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改革开放以来,柯桥区率先抓住历史机遇,从社办工厂、乡镇企业起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构筑起现代工业经济大厦,成为全国十强县,迈向全国十强区。
我们首先重视把农村集体的基础打实,把农村集体的“三资”管理好,前几年我们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成为全国的改革试点样板。去年,我们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2020年,全区村均集体经济年收入和年经营性收入分别达598.5万元和281.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59元,绝对值居全省第三。
只有把村一级集体搞活搞实了,我们才有条件把农村居民的腰包鼓起来。所以这几年我们通过村一级的分红、市场的承租、个人的经商以及大农业的拓展,有效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柯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已经连续16年高于城镇,去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点66:1,处在全省的前列。
(柯桥美丽乡村 魏国民 摄)
这几年,我们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部署,帮助四川阿坝州金川县达成了一批协作的项目,也带动了当地一批居民就业,让当地接受帮扶的群众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带动当地增收4000余万元。今年,我们又与四川乐山市峨边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去年我们非常荣幸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集体。
主持人:我们谈到的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等等,都与我们的驻村指导员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项制度起源于柯桥,请给我们介绍下这项制度的相关情况和现实作用?
赵如浪:驻村指导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制度设计。当时的绍兴县委县政府迅速贯彻落实,率先在兰亭镇(现兰亭街道)试点,并在面上进行推广。2004年2月,习近平同志对我们的做法给予肯定批示,“绍兴县贯彻省委会议精神行动快,兰亭镇实践初见成效,值得肯定”。
17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坚持把驻村指导员制度作为践行“八八战略”的重要抓手,贯彻重要批示精神,发挥先行优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持续擦亮驻村指导员制度这张“金名片”,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现在驻村指导员制度已经在全区全面推广,从原来的光是驻村拓展到了驻企和驻居,从原来的一项服务拓展到了三服务,变成了“三驻三服务”。
5月24日,我们成功举办了驻村指导员制度17周年论坛,发布全国首个《驻村指导员工作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驻村指导员在选派、职责、职权、管理、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驻村指导员制度17周年论坛)
主持人:这17年中,驻村指导员制度落实得特别好,那么一些典型的故事,您这里应该也有不少。
赵如浪:我们这几年选派了17批次的驻村指导员,共有5300余人次。每一位驻村指导员每天在他们身上都发生着很多精彩的故事。这次的驻村指导员论坛上,也表彰了8名优秀的驻村指导员。像谢家坞村首任驻村指导员,他进入这个村,发现了这个村的自然资源条件,引导村民种植水果,把小小的谢家坞村培育成了四季鲜果分明的旅游点,也成为了网友的打卡地。叶家堰村驻村指导员看到村里黄酒源头的闲置酒厂,帮着村干部一起招商,把这块资源盘活后,一年之内就让集体经济从30万元增加到了190万元。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驻村指导员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够始终在田间地头主动服务好百姓群众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叶家堰村)
主持人:这些驻村指导员他们的贡献都挺大的,在去之前大家都是心甘情愿主动报名的,还是组织上来选派的?
赵如浪:17年来,我们的制度也在不断优化。试点开始是选派,我们加强了中间的考核管理要求,现在大家都非常踊跃地要参与到这块工作。选调生、新进来的大学生,其他的机关干部都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大家觉得驻村指导员是最好的接触农村,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工作渠道。所以现在是百里挑一,我们要选拔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驻村指导员制度确实是培养干部的一个好渠道、好途径。前面讲到了选派一批年轻的选调生到农村,但其实驻村指导员的主体还是刚刚从机关中层干部和领导干部上退下来的一些老同志、老乡镇、老干部,因为他们工作经验、社会经验都非常的丰富,通过师徒结对帮扶,老同志帮着带着小年轻走村走户,这样慢慢建立了一种工作的联系。
在走村走户的过程中,也让群众建立了对驻村指导员的一种信任感,大家有心里话愿意跟他讲,他又找准了问题。这些问题放在一个驻村指导员身上,可能一时三刻解决不了,但是我们有个连片连团的驻村帮扶制度,这些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慢慢就得到了解决。我想,解决问题总是通过几个细微的问题连起来,然后才形成大力量。帮着老百姓解决的问题虽然小,可是对他来讲很具体,一个小问题解决了,后来的工作影响力和解决大问题的能力,也就具备了。
主持人:对于柯桥来讲,还有两张“金名片”,一个是花的名片,还有一个是茶的名片。
赵如浪:兰花是绍兴的市花。在我们柯桥,有一个处处是花的地方,它就是棠棣村。棠棣村有近2500亩的花卉基地,更有千年的种兰历史,被誉为“中国春兰故乡”。近年来,棠棣以“兰”为媒,逐步走出了一条兰文化传承、花木产业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互促发展之路,成功创建省3A级景区村,相继获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并成为中国春兰节的永久举办地。作为“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核心区块,棠棣村高标实施“千亩花田”计划,打造四季常青的“花文化”农业旅游基地,并引入民宿“棠棣驿站”、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等配套设施,建成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兴农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棠棣,有一组“4个95”的数据,即棠棣村95%的人都自主创业,95%的人都从事花木行业,95%的土地都种植花木,95%的收入都来源于花木。由于村里老百姓卖着兰花,走遍全国,见得世面广,赚的钱也多,所以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别墅。
(漓渚花田)
讲到茶叶,我们柯桥也有非常响亮的品牌茶,叫“平水日铸”,产于柯桥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以御茶湾采出的茶叶制成的日铸茶为极品,日铸茶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自宋朝以来日铸茶被列为贡品。“平水日铸”这个品牌,我们自2011年开始统一打造。在具体制茶中,我们采用了“六统一”(即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使用、统一指导价格、统一品牌宣传)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茶企制茶,需经过品牌管理服务中心的评审,按照品质进行评级,随后进行统一包装,再交还给茶企进行销售;且在每年春茶上市前,茶叶产业协会还要召开座谈会,明确产品指导价格。这样既能确保茶叶的品质得到全面保障,又能让茶叶的销售价格更加透明。去年全区实现茶叶总产量达6440吨,其中“平水日铸”及其系列名优茶产量2110吨、产值达4亿元,连续7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
主持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柯桥的第一代言人,您觉得未来五年柯桥区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赵如浪:绍兴市委市政府赋予柯桥“领跑全市、竞跑全省”的重大使命,在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四个方面做得更深更优。
在人民生活品质上,到“十四五”末,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1.63,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PM2.5 平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柯桥和社保养老体系。
我们一直在融入杭州,很多柯桥人都讲,柯桥要文化传承、经济开放,所以我们既要传承好历史文化,更要发展好当代经济。发展经济,我们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融入到杭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的正式通车,我想就标志着柯桥融入到了杭州。
大家都知道绍兴历史上有酒缸、酱缸、染缸,“三口缸”的文化传承到现在得到了大的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在柯桥正好对应三个小镇,酒缸对应湖塘的黄酒小镇,染缸对应柯桥的古镇,这里是轻纺城市场的原点,酱缸对应安昌古镇。如果大家去过这三个镇,能够感受到这“三口缸”的历史的同时,再看我们的农村,就会知道我们传承力量之下的这种感受,谢谢大家。
来源:浙江之声
编辑:许婷婷
审核:叶红
终审:邵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