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绍兴麻鸭。
河姆渡遗址与绍兴漓渚、攒宫等地出土的野鸭头骨化石,证明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越人已开始利用这种自然资源。
宋《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七,引用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尸子的话“野鸭为凫,家鸭为鹜”,说明在2200年前,人们已能分清野鸭与家鸭,想必那时饲养已有相当的规模。今绍兴还有栖凫村等地名。
南朝宋时,会稽太守孔灵符留下了当时山会平原农民渔鸭为业、专业养鸭的记载。
南宋时,绍兴已采用“火焙”这种人工孵化鸭蛋的技术。此法后来称为“缸孵法”,至今尚存。
孵化技术的突破,促进了饲养规模的扩大。大诗人陆游曾用“陂放万头鸭”“群鸭暮归家”这样的诗句,记录家乡养鸭的盛况。
172
绍兴“白狗”。
“白狗”是鹅的俗称。鹅白羽红蹼,昂首挺胸,煞是可爱。陌生人和其他畜禽靠近时,鹅会立即“嘎”“嘎”叫喊报警,同时飞扑啄斗。旧时,绍兴农家,特别是寺院道观,常以鹅守护门户,因而称之为“白狗”。
173
丰富的烹饪手法,独特的饮食文化。
绍兴菜肴,最有地方特色的,要数霉、腌、酱、醉、糟、晒、炖、蒸、煮、腊、炠、焐、熯、蘸等制作方式了。这些美味佳肴,风味独绝,久经考验,反映了绍兴人以丰补歉、勤俭兴业的节俭意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生活法则,物尽其用、为我所用的创造精神,也促进了绍兴人的健康长寿、生生不息。
174
霉菜。
将畜禽类以外的食物,在浸泡或煮熟后,装入容器,经密封发酵,这便是绍兴人所谓的“霉”。这霉菜,称得上是绍兴人的至爱。
霉,有生霉、熟霉、淡霉、咸霉之别。生霉者,霉好后必须经过蒸熯方可食用。淡霉的,在霉时不加食盐,至蒸熯时才放盐;易霉,但不宜久藏。
绍兴霉菜,霉中蕴鲜,“臭”中蕴香,回味无穷。代表性的有霉豆腐、霉苋菜梗、霉菜头、霉笋、霉毛豆、霉千张等。
175
五香豆腐干。
绍兴人真是聪明,一块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豆腐,竟然像变戏法似的,变出了系列产品,如豆腐干、霉豆腐、臭豆腐等。
这五香豆腐干,是豆腐干的一种,也称五香茶干,以柯桥所产最佳,所以又称柯桥豆腐干。
五香豆腐干用优质黄豆所制豆腐,加茴香、黄酒、砂糖等1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所以,说是五香,其实不止。它通常一寸见方,分半厚度,外黑如紫檀,内白似细玉,清香,微咸,甘甜,鲜润,慢慢嚼来,意味深长,令人欲罢不能。
与茴香豆、霉豆腐等一样,五香豆腐干是纯正的绍兴风味美食。
176
绍兴霉豆腐。
绍兴霉豆腐与霉苋菜梗、霉菜头、霉笋、霉毛豆、霉千张并称绍兴“六霉”。
绍兴霉豆腐,是优质黄豆加鉴湖清水加工成豆腐坯块后,再经发酵、长毛、酶化等工艺制成,富含多种氨基酸,味咸鲜美,口感清爽。绍兴民间一直有“乌干菜,白米饭,臭霉豆腐过泡饭”的谚语。
177
棋方霉豆腐。
棋方霉豆腐又称棋子霉豆腐,是绍兴霉豆腐的一种,因坯块呈现方形、小如棋子而名。制作工艺较繁,由于无前期长毛发酵的过程,所以成熟时间较长,配料讲究,味道醇美,是腐乳中的珍品。
棋方与红方、醉方在明嘉靖年间,便以“绍兴南乳”之雅称远销东南亚诸国。
清宣统二年(1910),绍兴刘合兴酱园所产棋方腐乳,获得了南洋劝业会特等奖。
1929年,绍兴咸亨酱园无敌牌红方腐乳和谦豫酱园棋方腐乳,分别获得了西湖博览会金奖与特等奖。
178
红方霉豆腐。
红方霉豆腐又称红霉豆腐,因在制作过程中,另加红曲,色泽红润而名。又因明清时是绍兴向朝廷纳贡之品,故亦称贡方。
红霉豆腐之汁,称红霉豆腐卤,咸中带甜,味道鲜美,是菜肴的重要作料。绍兴人习惯以此烧肉,称作南乳肉,色红肉酥,油而不腻,别有风味;也以此浸麻蛤,其味特鲜,堪称佐酒佳品;还以此烧成千张结、素鸡、香干等净素食品。
一块小小的红霉豆腐,衍生出了这么多的可口佳肴。绍兴人的发明创造、美食享受与生活情趣,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制作过程中加入不同的作料,还能做出青方、白方、醉方等风味各异的霉豆腐。
179
崧厦霉千张。
霉千张,亦称霉千层,是与绍兴霉豆腐相媲美的一种豆制品,历来以今绍兴市上虞区崧厦所产最佳。
崧厦霉千张是将当地优质黄豆制成豆浆后,再压制成千张,经发酵而成。这发酵的水平,即霉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霉千张的品质。
将霉千张淋洗后装碗,加上适量食盐、酱油和老酒上锅蒸。待蒸熟出笼后,浇上麻油,撒上葱花,异香扑鼻,入口酥嫩,鲜美至极。
霉千张经过发酵,有助消化,加上鲜洁、清香、素净,在清代作为“奇菜”入贡,不仅邻近普陀山的一些寺院常来崧厦采购,还远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
180
腌菜。
旧时的绍兴,几乎家家户户自制腌菜,现在农村依然如此。越谚“穷有穷办法,腌菜请菩萨”,反映的正是加工、食用腌菜的普遍性。
腌菜时,将嫩萝卜一起腌,是通常的做法。腌菜与腌萝卜,生吃脆,熟吃鲜,别具风味。
另外,腌制品中还有腌肉、腌鸭子(腌鸭蛋的俗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