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读书藏书亦孝德。
千百年来,孝德文化在越人身上的重要体现,是读书修身,经世致用,光宗耀祖,造福社会。
越地多名人,名人必读书。读书可以借,当然更需藏。有的人所读之书,以向别人借为主,有的则是边藏边读,当然也有以收藏为主的。没有藏,于己何来读,于人何来借呢?
由是观之,藏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衡量文化发达程度的一大标志。一部绍兴人的读书史,又何尝不是一部藏书史呢。
392
越地藏书,起源甚早。
《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外传》中,记载了赤帝在会稽宛委山藏“金简玉字”之书,大禹因此而“得通水之理”的故事。这大概是越地有关藏书、读书、用书的最早记载了。
2500年前,作为大禹苗裔的越王勾践好战好武,也好读好文。他“筑石室于乐野”,并藏书其中,“昼书不倦,晦诵竟旦”。后人将勾践所诵之典籍,称为“石室藏书”。
393
私人藏书之始。
越地专门的私人藏书,始于南朝梁时。时有山阴文学家孔休源,“聚书盈七千卷,手自校治”。
藏书超过7000卷,还亲自校勘整理,孔公称得上是越地的第一位藏书大家了。
394
古越藏书楼。
越中自古多藏书楼,而贡献、影响尤为卓著者,则非古越藏书楼莫属。
古越藏书楼创办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端,实为国内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堪称中华第一藏书楼。它诞生于越地,实在也是钟灵毓秀的产物,名至实归的结果。
捐资捐书创办古越藏书楼的,是乡绅徐树兰先生。先生“为地方劝学”的情怀、“存古”“开新”的宗旨,以及其子、孙苦心经营的精神,影响深远,流芳至今。
古越藏书楼馆舍虽早已废,然门楼尚存,遗风亦犹可见,另有数量可观的古籍存于今绍兴图书馆。
数典不能忘祖。发展好绍兴图书馆事业,保护利用传承好徐树兰故居及1990年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越藏书楼,以知“来龙”而明“去脉”,需要进一步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395
读书、藏书、刻书的互动。
读书、藏书,离不开刻书。绍兴历史上读书之风弥漫,藏书之风盛行,是与刻书之风劲吹有着直接的互为因果的关系的。
历史上,尤其在唐之后,绍兴人才辈出,与刻书、售书、藏书事业的繁荣直接有关。
中唐时期,越州刊刻元稹、白居易的诗集,供乡学课读。唐长庆四年(824),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元稹,在为好友、杭州刺史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所作的序言中云:“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中也。”这是全国刊印书籍的最早记载之一,说明越地开创了雕版印刷的风气之先。
在此基础上,到了两宋时,越中更是成了两浙乃至全国的重点刻书地区之一。
明代时绍兴刊刻再掀高潮,呈现出了官书刻印多、乡贤先哲著作和地方文献多、私家刻印特色丛书多的特点。
清代时,绍兴整理、刊刻古籍丛书,成为风尚。文史大家、山阴平步青辑刊的《园丛书》11种,会稽赵之谦辑刊的《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40种,著名藏书家、会稽章寿康辑刊的《式训堂丛书》41种,著名藏书家、会稽徐树兰胞弟徐友兰辑刊的《绍兴先正遗书》等,均颇有影响。乡贤蔡元培早年曾应聘于徐家校书达4年之久。
396
古越多书店。
刻书业的兴旺,带动了售书业的发展。自清康熙、乾隆时开始,售书作为一种职业,在绍兴城乡蓬勃兴起,先后出现了墨润堂等一批出版、流通书店。
墨润堂书苑,由山阴坡塘栖凫徐友兰子徐维则于清同治元年(1862)创办,地址在府城大马路水澄桥南首,乡贤蔡元培题写匾额。书苑主要经营上海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出版的教科书及其他图书;自设木刻作坊,印行《绍兴先正遗书》《百家姓》等;还委托石印《越言》等。书苑图书门类齐全,主导图书突出,兼营文具用品,存续了近百年时间。
397
书店是人类灵魂的天堂,人类精神的乐园。
书店在历史上,曾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城市品位的检验标准。现在的书店,尤其是实体书店,正既经受着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挑战,也面临着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机遇。
作为书业的组成部分,书店卖书与刻书、买书、藏书、读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书业兴,则教育兴、人才兴、文明兴、百业兴。绍兴光辉灿烂的历史,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证明最集中的体现,是绍兴这座城市。
398
绍兴城之史。
越之所以闻天下者,由是城也。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越王勾践择今之绍兴龙山东南麓,筑城立都。今绍兴城由是而基。
汉永和五年(140),马臻太守筑鉴湖,水城桥都,始成雏形。
两晋之际,成“海内剧邑”,如“昔之关中”。
隋时,越国公杨素重修越城而定格局至今。
宋高宗陪都越州,升州为府,赐以年号,绍兴之名由是而始。兹后,汪纲知绍兴8年,街、路、巷、坊、河、桥终成网络。
元为路,明、清为府。
其间几经分合易复,而城池之基,未尝移也,乡贤陈桥驿先生叹谓江南独绝、举国罕觏。
399
绍兴名之始。
绍兴古有越国、会稽、越州等诸多称谓。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十六日至绍兴二年(1132)正月初十,高宗赵构驻跸越州一年零八个月,实际上是将这里作为了南宋的临时首都,或以临安为都前的首都。
1131年正月初一,高宗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可改为绍兴元年。”高宗对越地充满患难与共之情,同年十月十一日,将自己的年号赐给越州,并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之名,由此而始。
400
越国初都、禹裔故里冢斜。
冢斜村坐落于非同凡响的会稽山麓、舜江之畔。
冢斜集聚居住的余氏,源于大禹三子。因此这个村的余氏村民,是大禹的后裔。
冢斜是越人的重要聚居地。这个聚落很有可能始于守陵,也很有可能是带有越国初都性质的聚落中心。
冢斜拥有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绍兴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堪称越中胜地。
正因为如此,2010年7月22日,冢斜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如果说冢斜作为越国初都,还只是聚落性质,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的话,那么,越国在今绍兴市境内先后所建立的嶕岘故都、埤中故都、平阳故都等4座都城,倒是文献有记载、考古有见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