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酒缸”的历史见证——酒务桥。
绍兴古城内的酒务桥这个地方,因宋代曾在这里设置管理酒类事务的官署“都酒务”而得名,是绍兴“酒缸”的一大见证。
在城中设置这样的专门机构,既是越地悠久的酿酒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当时酒业兴盛的反映。
其实,古城内的投醪河这一名字,也是因越王勾践当年在此投醪劳师而得来的。
诸如此类的地名及建筑,既留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发展的印记,也留下了城市发展的印记,是绍兴作为黄酒故乡的历史标志,也是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标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与无与伦比的价值。
441
“酱缸”的历史见证——咸欢河沿。
咸欢河沿这个寓意皆大欢喜的好名字,由宋代的咸酸(又称盐酸)河沿之名雅化而来,是绍兴“酱缸”的一大见证。
制酱需要有盐。绍兴“酱缸”的形成,是先人善于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产物。越人制盐,在2500多年前的越国时期即已开始。“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今余姚、余杭等地方,当时都是越人的盐场。至六朝,越地生产酱品已有相当规模。
宋时,官府利用这里源自若耶溪的清澈河水,开设了需要大量用水、用盐的酱园。
正是酱油、米醋及相应酱制食品在发酵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阵阵咸酸味,催生了这个名副其实的地名——“咸酸”。也正是这里出产的美味佳料,衍生出了实至名归的地名——“咸欢”。
442
“染缸”的历史见证——局弄、营基弄、染棚弄。
绍兴古城的这些地名,是绍兴纺织、练染史的浓缩,是绍兴“染缸”的一大见证。
局弄,因明代曾在这里设有管理纺织练染业的官署织染局而得名。
营基弄,由“营机”谐音而来,因为明代时这里是织机声不绝于耳的缫丝、织梭的集中地。
染棚弄之名,在清光绪时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中已经出现,显然是取染色布在晾棚上晾晒之意,说明这里当年必定是有相当规模的染坊的。
绍兴的织染业,历史悠久。越国时期,便已经有规模地生产葛布、麻布与丝织品。明、清时这些地名出现,实在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产物。
443
燕甸弄。
诗词往往是历史的浓缩、哲理的反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如此。
王、谢,指的是六朝时会稽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以燕子为代表的鸟,是古越人的图腾。这诗句,既反映了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又反映了越人视燕子为吉祥物、期待它入室筑巢的风俗。
绍兴古城内的燕甸弄之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反映,也是越人期待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444
梅园弄。
梅园弄由大、小两条巷弄组成,因陆游当年曾于此筑园植梅而得名。弄内有座香桥,也因此而名。想象当年的梅园弄,在梅花盛开的时节,必定是沁香四溢的。
陆游一生十分喜爱梅花,作有160余首咏梅诗词。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孤芳自赏、充满自信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今日的梅园弄,较好地保存着绍兴传统的建筑风貌:庄重的石库台门、古朴的马头墙、平整的石板路,显得素淡而又典雅。
445
引虎弄。
绍兴城内的引虎弄,始于明代,至今仍在。
这个地名,由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农历二月,城中百姓巧妙引虎、合力打虎的真实故事而来。同城、同时代的大文人徐渭,曾专门作《市中虎》,记述了这件奇事。
有关明代绍兴尚有老虎这一野生动物,明万历《会稽县志》、明内阁首辅朱国桢《涌幢小品》、明大学者陶奭龄《喃喃录》等里边,均有记载,正好与地名互为印证,从中也反映了明代包括气候、森林、食物链等在内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446
刻在大地上的耕读传家民风。
绍兴有不少与教育、科举相关的地名,既解析了这个地方名人辈出的原因,又见证了这个地方耕读传家的民风。
府学弄。北宋仁宗时,有位叫吴孜的监簿,做出了舍宅为府学宫的高风亮节之举。清时,府学宫成了“浙东诸庠第一”。府学弄之名,正是因此而来的。
学坛地。位于古城中心的学坛地,与北宋徽宗时,会稽县令宋之珍在此建县学有关。
柴场弄。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始于北宋的山阴县学宫会膳后,堆放柴薪之处。
鲤鱼桥与锦鳞桥。位于宋代所建的贡院之内,在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蕴含着人们对科举及第、功名利禄的美好期待。
鱼化桥河沿。南宋时连续出了詹骙、莫子纯两位状元的地方,因为“鲤鱼跳龙门”,而被人们称为鱼化桥河沿。
试弄。因这里是清代士子应试的试院所在地而得名。
会元弄。因为这里出过一位会元,即京城会试第一名的乡贤而得名。
探花桥。因系明代乡贤、探花谢丕所建而得名。
447
城乡地名均有味。
绍兴城里的地名,五彩缤纷,别有韵味;城外的地名,也是五花八门,别有风味。
章镇四明逶迤娥江绕,是个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充满生机的好地方。
旧时,这里的居民多姓章,因曹娥江流经其聚居地,人们沿江建埠成集,所以又称章家埠。
章镇是东汉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自然科学家、文学批评家王充的故乡。
章镇葡萄、章镇猕猴桃、章镇小酱瓜以及秀峰仙茶、秀峰板栗、秀峰竹笋等秀峰水果与秀峰蔬菜、秀峰食品,得天地精华,是人们喜爱的农副产品。
章镇有风光独秀、与天比高的堆高山。山中有今又重辉的千年古刹秀峰寺。山上有猢狲洞,洞中有棋盘石,可容人对弈;从洞名来分析,想必这里曾经是猢狲们的世界。山的最高处曰秀峰尖岗,这“秀”“尖”二字,最确切不过地指出了此“峰”此“岗”的特征;登临其上,举目远眺,既可生“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更可发“山外更有山”的感慨。
448
最是祥瑞称灵芝。
灵芝,又称瑶草、瑞草、神芝、还阳草、灵草等,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及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这是一个寓意健康、阳光、吉祥的好名字,以此作为地名,是最好不过的了。
绍兴灵芝,有地之灵。据《越中杂识》等记载,当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追击,南行至此,为一河所阻。正在危急、发愁之时,忽见两岸大树相向倾倒,横卧成桥,高宗于是缘木而渡,并发出了“十里霞川、灵芝福地”的由衷赞叹。“灵芝”“大树江”“缘木渡”等地名,由此而来。
灵芝还有水之灵。这里河湖密布,有造化天成的荷叶地貌,有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有面积4倍于杭州西湖的湖,水域面积占了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一。据清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载,“湖周围四十里,傍湖居者二十余村”。为避风浪,保安全,明代时会稽张贤臣花5年时间,罄全部资产,于湖中建成了长6里并配有3桥的避塘。而今,这条长3500米、宽2米,构思独特、气势恢宏的古代交通、水利设施,已经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芝更有人之灵。汉时,名士梅福曾隐居于此,留下了梅山等地名。东晋名相、王羲之堂伯父王导曾居于此,如今这里仍有很多王氏人家。清同治、光绪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旧文学的殿军、晚清四大日记之首《越缦堂日记》的作者李慈铭的故里便在灵芝。
今日的灵芝,是绍兴镜湖新城的核心,更是绍兴政治、文化的中心。
449
马山。
马山是绍兴市越城区下辖的一个镇,说是马山,其实无山,而且多水。
马山历史悠久。据《越绝书》载,越王勾践曾在这里建筑海塘。还在马山的安城里建造驾台,作为自己的行宫;建造高库,存放灭吴后的战利品。这驾台与高库,因为高大,后人误以为山,遂称其为马山。1984年,马山还出土了汉代的双耳陶罐与三国早期的青瓷双耳罐等文物。
马山名人辈出。这里的姚家埭村帅府台门,是姚启圣的故居。姚启圣在清初统一全国、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战功卓著,在任福建总督时出资修建家乡的三江闸与府学,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故居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
豆姜车家弄村的马叙伦,系清末南社社员,参加过同盟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擅长书法、诗词,著作等身,于语言文字造诣尤深,是位“思想每随时代进,坚贞不为大风挠”的大文人。
马山村的章锡琛,创办“开明书店”,撰著《马氏文通校注》,曾出版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和朱起凤花30年写就的大部头工具书《辞通》,是位了不起的近代出版家。
还有,宋家溇的宋汉良,是当代石油专家。车一村的车越乔,身在香港,依然心系家乡的教育与文化,捐资捐物超过了亿元人民币。
450
竺可桢先生的故乡——东关。
今日上虞所辖之东关,因在绍兴古城的东边而得名。
东关在越王勾践时,是越国后方。这里有越国的锡山等矿产基地,练塘等冶炼基地,以及鸡山、豕山等养殖基地。江南最早的运河之一“山阴故水道”,正是为了沟通首都与这些基地之间的交通而开挖的。
古往今来,东关一直是商贸重镇。浙东运河绍兴段自西向东横贯东关,使这里很早就成了区域性的贸易中心。民国时期,东关有商铺558家,其中的米市,与柯桥、临浦并列为绍兴三大米市。今日,这里依然集聚着6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
东关的人文也很辉煌。这里是竺可桢先生的故乡。竺可桢先生创立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创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奠基人。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被尊称为“中国四大校长”之一,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东关镇上的竺可桢故居,是幢清末木结构小楼,已成为东关最负盛名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