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漓渚。
漓渚因地有漓江,江中有渚而得名。又传越王勾践曾派大夫范蠡在此组织百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因称“蠡驻”,后谐音称作漓渚。
漓渚为越王勾践植兰之地,是春兰的摇篮。境内的漓渚江为鉴湖的主要源头之一。挺尸山一带的古墓葬群,是汉魏六朝文化遗存。明时,漓渚为城外关津,曰漓渚关。清时,曰漓渚市。1932年建镇。
今日之漓渚,成了实至名归的中国花木之乡;一年一度的漓渚兰文化博览会,更是成了海内外兰文化爱好者的节日盛会。
461
夏履。
夏履之名,与大禹相关。据《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记载,当年大禹治水途经此地,因赶路匆忙,“履遗不蹑”。后人念其功德,将大禹遗履之江与桥分别以“夏履”名之。1932年,乃以桥名镇,置夏履桥镇。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座有意义的桥梁,已于1991年在拓宽夏履江时被拆。
夏履“九山一田”,山林茂盛,空气清新,风光独绝,堪称“世外桃源”。2003年,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
境内的越王峥,又称越王山、越王寨、栖山,为当年越王勾践屯兵之地,上有伏兵路、饮马池、走马岗、淬剑石等遗迹,是一个韬光养晦、寻找时机、反败为胜、转危为安的好地方。
越王峥上还有云深禅寺,始建于宋代,除供奉佛与菩萨外,还祀奉越王勾践,是绍兴民间多种信仰集于一体的典型代表。
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中国越王峥、江南风情园,应当成为夏履对外宣传的品牌。
462
安昌。
安昌,由吴越国王钱镠命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羊石山石佛庵碑记》载:“大唐中和间,武肃王镠以八郡兵屯羊石寨,平刘汉宏,及获董昌,因名其为安昌。”这是一个安定昌盛、吉祥如意的好名字。
安昌是古越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现存老街开市于明弘治二年(1489),在有明一代,为绍兴西北部的贸易中心。
安昌老街因水而闻名,故又称安昌水街,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誉。具代表性的桥,有始建于吴越国钱镠时的安昌桥、明嘉靖时朱屏山建的朱公桥、清光绪十年(1884)建的清风第一桥等。去水街,坐上乌篷船,或者坐在临河的马头桌旁,咪黄酒,看社戏,别有一番风味。
安昌产上好酱油,这里的仁昌酱油与松盛酱油,历史悠久;原料精选,工艺独有;味妙效神,香馨色诱;神州享誉,天下无俦。得益于近水楼台之便,这里的酱鸡、酱鸭、酱鱼、酱肉等酱字头产品,房前屋下,成串陈列,成群结队,蔚为壮观。
安昌集中了木匠、篾匠、铁匠、锡匠以及扯白糖等现在已经难得一见的众多能工巧匠,他们的精湛手艺,会令你大饱眼福。
安昌还有千年古刹安康寺,游人可以去那里领略佛教文化,祈求平安健康。
安昌还是出绍兴师爷最多的地方,建有绍兴师爷馆,你可以去那里见贤思齐,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情。
安昌古镇(郑辰莹绘)
463
平水。
平水位于若耶溪畔,因昔日海潮至此而平,故名。
平水是越国的发祥地。越国在今绍兴境内建过四座都城,其中的嶕岘故都与越国转危为安的平阳故都,均在平水。
平水在唐代已有草市,为四邻八方的茶叶集散中心。平水珠茶名重当时,日铸茶更称一绝。平水埠头为绍兴九埠之一,素有“平水大地方,十爿茶厂一爿当”之誉。
平水有迷人的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把平水建设成为越文化博览园和浙东茶都、越中佛国、绍兴南圃,使之成为休闲旅游的胜地、养生康乐的福地,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464
齐集名贤,见贤思齐。
齐贤这个地方,商周时期就有人类群居,三国魏晋时已成村落,名下方桥。东晋王羲之、南宋陆游等名贤常在此相聚交流,饮酒吟诗,故名齐贤。想必这里的百姓,是有着求贤若渴、见贤思齐的传统的。
齐贤境内高45米的羊山石佛,系隋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筑罗城时,采羊山之石留下峭壁孤岩后,由石工历数世就岩凿成,属晚唐风格。乡贤蔡元培先生为此手书“古越名胜石佛寺”石碑一方。今石佛及相关题刻保存仍较为完好,表明了一方百姓的文化自觉。
465
柯岩。
柯岩之名,因柯水、岩石而得。史载汉代开始,当地百姓便于山上采石,用于建房、铺路、造桥,并在采石的过程中,留下了柯山大佛、云骨等岩石雕凿杰作。
得益于先人的遗产与上苍的恩赐,这里今日已成了以石文化为特色,融自然、宗教、园林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柯岩大佛,凿于一273米高之孤岩内。佛像始凿于隋开皇间,离地55米起雕,高113米,耳洞可容小孩进出,其高大由此可见。今保存完好。
柯岩云骨,在大佛东北首,为当年采石留下的柱状孤岩,高30余米,底围4米,最薄处不足1米,以其上有清光绪二年(1876)所刻“云骨”二字而得名,历来有“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之誉。其形上丰下瘦,宛若锤子倒立,亦颇似冰激凌、蘑菇云,给人以自然天成的错觉,巧夺天工的惊叹。
柯岩大佛
466
华舍。
据《绍兴县志》记载,华舍这个地方,因宋时有华姓人最早在此筑舍定居,后聚居成集镇而得名。现在还保留着的华墟、兴华等村与社区的名称,或许正是这一历史文脉的延续。
华舍古时濒海,至今尚有古海塘、浩田等遗迹,以及镇塘庵、沙地王等相关地名。
史传大禹在此会过诸侯,后人因尝以“禹会”为乡名,并建禹会桥、禹会殿以纪念,还命禹会桥下之河为诸侯江。
唐代后,华舍丝绸业大兴,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得益于传统的产业优势,20世纪80年代,华舍成浙江省第一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镇。
467
北海。
北海在绍兴市越城区的西北角,这个地名背后所反映的,是绍兴人的见贤思齐、重情重义。
话说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尝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李北海少负盛名,才华横溢,然政治命运坎坷,屡遭贬斥,后为宰相李林甫所害。
李北海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莅越,写下了著名的《秦望山法华寺碑》。越人敬仰他的才华与品性,痛感他的蒙冤,遂将他寓所附近的池、桥、巷以北海名之,这便是北海池、北海桥、北海路、北海桥直街等地名的由来。
468
富盛。
富盛在越王勾践时期,是“富中大塘”——越国粮食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又是会稽、上虞、剡县三地的交界区,贸易兴旺,富裕昌盛,因名富盛。
富盛之名,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从南宋嘉泰《会稽志》有关“富盛乡”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清时,称这里为富盛埠。
富盛虽以山区为主,但人文底蕴照样十分深厚。境内的宋六陵,安葬了宋代7位皇帝与7位皇后,是我国江南最大的帝王陵园。战国万户印纹陶窑址、长竹园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合烧窑址、俗称“大吉碑”的东汉建初买地摩崖石刻,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吉碑”,还是浙江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摩崖石刻。
富盛,既记录了当年富庶兴盛的历史,更寄托了百姓想要更富更盛的期望。
469
陶堰。
陶堰又称陶家堰,东汉永和间,会稽太守马臻筑鉴湖时,于此置堰,有陶姓宗族聚此堰旁,因名。
陶堰是水乡绍兴的缩影。水网密布,河湖交错,古运河贯穿东西,白塔洋、百家湖水清见底,粉墙黛瓦,田园风光,堪称一方净土。
陶堰享有“江南人才名镇”的美誉。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2位进士、83位贡生、111位举人。近代更是出了陶成章、陶行知、邵力子等历史名人,他们的故居至今仍得到很好的保护。
陶堰还保存着不少有价值的古建筑。如明代的陶怿进士牌坊,又称秋官里牌坊、上马下马牌坊,为四柱三间门楼式,通高75米。清乾隆间始建,宣统三年(1911)重建的泾口大桥,作为清代桥梁造型与石雕艺术的典范,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既记录了陶堰当年的辉煌与社情,又难免令人生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470
孙端。
孙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尚系泽国,汉时因地滨曹娥江而形成滩涂。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组织修筑海塘,逐渐形成村落。清同治时,始有市。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记载,因此地有“远祖孙端曾居于此,地以人著,遂名孙端”。
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的“朝北台门”,是鲁迅的外婆家。房屋建于清代,门前有河埠头;砖木结构,共2进,中隔天井,后有小园;宽3间;旁有侧屋。鲁迅童年时,常随母至此小住,留下诸多印象,后在其作品中多有描述。现仍保存完好。
孙端还有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节孝流芳”樊浦石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门楼式,通高75米,宽66米,见证了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高超的建筑、雕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