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诗人辛弃疾在诗中描绘的乡村山野特有的情趣,在柯桥区稻渔综合种养工程的稻田里得到了完美再现。
初冬时节,正是单季晚稻收割季,在工程的实施地,福全街道赵建村种粮大户赵海港的田头,稻田里的泥鳅肥了,地笼拉起来,一条条个头匀净的青色泥鳅和青蛙在笼中活蹦乱跳,“这些纯野生的泥鳅供不应求,每斤卖到了60元,青蛙的价格也能卖上20多元一斤。”说起在稻田里养泥鳅、青蛙的经历,赵海港掩饰不住兴奋之情。
种粮大户“不务正业”在稻田里养起了泥鳅和青蛙,这话题还要从柯桥区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全区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稻渔综合种养工程说起。“当时许多种粮大户都乐意干,大伙普遍认为不懂技术,隔行如隔山,我却认为不懂可以学,这项增收的好方法,值得去试试。”赵海港说,为了做好稻渔综合种养,他还去办了专业的养殖许可证。“既然要做,就要做专,像养殖青蛙,我养的是非保护动物类,可以售卖供食用。”
从一个种粮大户向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可谓是“砻糠搓绳起头难。”这几年,赵海港在稻田里养过青虾,现在又把稻渔养殖项目延伸到稻田养泥鳅和青蛙。过程中,怎样孵化、如何防病是个大难题。在区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赵海港也挺“争气”,青虾孵化期,他常常没日没夜地呆在田头观察,逐渐掌握了青虾、泥鳅和青蛙的生活习性和防病措施。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试验基地里,青虾、泥鳅和青蛙吃的是水草、害虫和虫卵,排泄物则成为了水稻的养料,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减少了,田间形成了一个循环再生的生态“小气候”。据区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专家介绍,基地养殖面积超过70亩,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亩产水稻500公斤,青虾30公斤,泥鳅60公斤,亩均产值突破了6500元。
“青虾吃的是水稻浪花期掉在水面的稻花,因为是纯野生环境下长大的,生长周期长,青虾的肉质紧实,所以我给它们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稻花虾,明年我还要再大干一场。”赵海港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充满了信心。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冯娣
审核:叶红
终审: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