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简单概括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可能离不开两个字——“实”与“情”。
实,指的是举措之实;情,指的是为民之情。
比如,在部署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时,报告指出,要构建“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解难题、为基层减负担”常态长效机制,并提出健全民情通达机制等举措。
“三为”指向的,都是努力为民办实事,这正是举措之实与为民之情的结合。
在浙江,为民办实事历来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短期做法,而是有实在的行动,更有体制机制的长期保障。
在体制机制层面,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探索实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为民办实事”这个事,值得一说。
一
为什么要专门建立一个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带来很多“烦恼”,比如群众的需求层次越来越丰富,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样。浙江也在思考建立回应社会群众诉求的新机制新方法。
习近平同志来浙江工作后,深入基层一线,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田间地头。
《习近平在浙江》中有个细节。时任浙江省长吕祖善回忆说:“我记得,他(习近平)在跟我的一次谈话中说,浙江尽管总体比较富裕,但还是有贫困的地区,有贫困的群众,我们要多为他们做一些实事。”“为民办实事应该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做一两件事。”
很快,2004年5月,浙江省委就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平安和谐建设的着力点,提出“努力形成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2004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等五大工作机制。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从那时起,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延续至今。
二
实事是怎么确定的?
每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都会专题研究为民办实事问题,并将10方面实事项目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早在2005年,省政府就通过公开征集方式,确定政府要办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2015年,首次通过网络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
办什么实事?老百姓有发言权。
怎么办实事?党委政府冲在前头,坚持高标准落实、高效率推进、高品质建设。
比如今年,“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00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新增县级公立三级医院床位5000张”“新建农村文化礼堂600家”等都被列入民生实事,并且将实时公布进度、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每件实事都做实做细。
也许你会说,十方面民生实事就够了?这照顾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功夫还下在平时,不断破解痛点、堵点。比如,去年,浙江将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实践活动拓展为“三为”专题实践活动。
在专题实践活动中,浙江聚焦群众、企业、基层关心的一系列重点问题拿出举措。省、市、县领导深入开展民情民意大走访活动;全省广泛开展“征集一批民生意见、发布一批清单事项”等“六个一批”活动;处理“群众身边不满意小事”5万余条……将“服务指数”有效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路走来,浙江坚持为民办实事,不管是在办事内容上,还是在办事方式上,都在不断“翻新”。
三
政党如人,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仍怀赤子之心。
如今,在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背景下,为民办实事有了更高要求、更大难度。
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党委政府该如何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均衡发展?
当人民对教育、医疗服务等有了更多需求,党委政府该如何打响“浙有善育”“浙里健康”等品牌,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当诸多政策红利已经释放,党委政府该如何进一步打开政策空间,不断激活政策的乘数效应?
显然,我们面临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而浙江已经在不断破题。
党代会报告就提出,要牢牢把握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要求;唯有不忘初心,竭尽全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答好考卷、不负人民。
这是旗帜鲜明的态度,这也是一份庄严承诺。
其实,不管是实现八个“高水平”,还是把握五大工作导向、抓好“10个着力”,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根本旨归。
从这个角度来说,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并不抽象,而是很实在、具体。
它们体现在一件又一件为民实事的高质量办理上,体现在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上。
来源:浙江宣传
编辑:陈春艳
终审: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