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三伏”大幕正式开启,进入“烧烤+桑拿”模式。
这两天有多热?出门都不看天气预报了,高温橙色预警都可以批发了。
烈日当头,现代人将防晒、防暑的技术武装到牙齿。
不由想到,我们有空调冰箱,没有这些设备的古人都是如何避暑消夏的?
昨天我们已经说过,古人的夏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甚至吃上冰饮料、冰镇西瓜、冰淇淋也不是什么难事。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到“三伏”天的时候,商贩们便会在汴京城的巷陌路口,桥门市井,当街列好桌椅板凳,再立上一把青布伞,叫卖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之类能够解暑消渴的美味。
店家卖的“冰雪”,又叫做“砂糖冰雪小元子”,这是一道风靡汴京的网红美食。先将豆子碾成粉,配合砂糖、糯米粉和在一起,然后将其团成丸子的模样放入沸水中煮好后,捞出放置在冰水中使其冷却,吃的时候,再将小丸子、冰水和蜂蜜混在一起,一碗香甜、清凉的“冰雪小丸子”就做好了。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上的冰镇桃子
很多人的疑问来了,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古人是怎么获取冰块的呢?
在宋代,古人获取冰块的渠道有两种,一是人工在冬天开采冰,然后储存起来,夏季使用,二是人工制造冰块。
古代有专门的“凌人”,负责在冬季采冰储存于冰窖中。
早在周朝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采冰的“凌人”,周成王曾下令让凌人在每年十二月的时候,采集冰块储存起来,待来年使用。
《周礼·凌人》: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
到了宋朝的时候,采冰的月份从十二月延长到了二月,每年的这个时间段,皇城司、光禄寺和司农寺的官员便要轮流监督凌人在金明池开采冰块。
每年朝廷消耗的冰段数量为三万八千三百段(每段大约100斤),但实际开采的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因为考虑到损耗的问题,往往要多开采百分之四十的量。
宋朝时的冰块已经十分普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消暑都很依赖冰块。宋代人叶时说:“盖冰之有无,有以验天令之愆;调冰之出入,有以关民生之安否。”冰块甚至关系到民生的安定。
在当时,卖冰人是专门的一种职业。
诗人杨万里有一首专门关于卖冰小商贩的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在京都临安六月的中午,集市上的人们汗如雨下,卖冰食小贩的吆喝声隔着小河传来,行人们还未吃到,心情就已经十分舒展了。
当时的冰被分为不同的等级:上等冰由泉水冻成,可以直接食用;下等的冰主要就是用来融化对环境进行降温了。
除了藏冰之外,宋代时期的古人已经学会人为制造冰块了。人工制冰的技术,是利用硝石吸热结冰的特性。
唐朝末期的时候,古人在加工火药时偶然发现,硝石放入水盆中,竟能使盆中的水凝结成冰,这一技术流传下来后,宋人经过多次试验改良,终于发现了硝石和水搭配制作冰块的恰当比例。
来源:FM95浙江经济广播
编辑:贾珣
审核:叶红
终审:沈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