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浙产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收官,剧情围绕黄文秀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青春与生命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这一线索展开。
从剧名到整个故事情节都呈现出活脱脱的“央视风”——又正又专。有人说,这种主旋律大题材往往深受大爷大妈们喜爱,却很难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可出人意料的是,前期这部剧没有过多宣传,也没有过多引流,但随着开播,口碑却持续发酵,收视率一路走高,稳稳霸占全网收视第一的位置,豆瓣开分就达到了9.1的高分。
很多网友表示“早已知道结局,却还是忍不住想你”“越看越有味,每集都会看哭”。笔者追剧时也打开了弹幕,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吾辈楷模”。
据统计,这部剧18岁至30岁年轻观众比例达三分之一以上,很多年轻人在微博、抖音上狂呼这部剧“太值得看”。
《大山的女儿》实力圈粉,让我们想起之前的《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一系列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也获得了收视、口碑的双丰收,成为荧屏“新宠”,深受年轻人“热捧”。
我们不禁要问,年轻人什么时候喜欢上了这样的剧情,又为何爱上这样的主旋律题材?
一
小到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大到所有的文艺作品,人们爱看的根本前提是好看。
好看的影视剧并不是要砸多少钱,用多大的腕儿,要求演员颜值有多高,更不需要铆足劲去做宣传推广,走进人心其实就赢得了最大的流量。好看的影视剧也没有“主题壁垒”,找准切口,真情表达,再宏大的主题也能激发共鸣,获得现实张力。
这两年的主旋律剧一改过去的叙事表达方式,不再刻意去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伟岸,而是回归平凡个体、回归简单事件。不再是浓厚的政治说教,而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新手法,打破刻板印象。
比如,《觉醒年代》中边吃辣椒边看书的青年毛泽东,饭馆点菜时李大钊心疼地摸钱包。一个个历史人物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成了有性格、有温度的普通人。
比如《山海情》里拍摄了很多很细小却很有意思的情节,怎么种蘑菇卖蘑菇,怎么引水灌溉秧苗,怎么在工厂拧螺丝,这些细微的情节背后表达的却是扶贫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绕”着耳熟能详的主题讲新鲜有趣的故事,自然就把年轻人代入情境当中。
二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曾提出“镜像理论”,他认为人们可以借助“镜子”这一媒介将内心对现实的认识外化为一种可见的“真实”,这所谓的“真实”其实是一种镜像。
影视与镜像理论的“镜子”有共通之处,屏幕将现实世界和影像世界隔离开,如同镜子将主体和镜像隔离。人们借助“镜子”产生自我幻象,观众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将自我代入角色和剧情,产生“剧中人”的镜像。
《大山的女儿》第一集中有这样的剧情,黄文秀从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选派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她所驻的百坭村卫生条件差,两委班子纪律涣散、矛盾交错,她宣布的第一件事,就遭到了少数人的“软”反对,剧情很真实。
笔者也是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一下子就被带入到剧情的“镜像”之中,跟着剧情的起伏,笔者也不自觉地在想:
如果我是黄文秀,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黄文秀,我会不会这么做?
这种联想不断强化了对影视剧人物的共情以及对影视剧本身的认同,个人情绪也随着剧情起伏跌宕。
弘扬主旋律的“正剧”能够圈粉青年,正是因为产生了“镜像”认同。
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青年依然有着坚定的家国信念,他们见证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所以影视剧中表现出的时代反差也会把他们带入历史“镜像”。比如在《觉醒年代》中,我们以同龄人的视角,观察着年轻伟人们的生活,“强国复兴有我”的青春与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青春交织在一起,我们也会想如果两个时代的青年角色互换,结果又会怎么样。
所以,很多年轻人看完剧集后会到延乔路的路牌下敬献鲜花,感慨“这盛世,如你所愿”,这种家国情怀穿越时空引发了共鸣。
三
事实证明,影视剧创作其实没有拍不好的题材。
影视剧要立住,必须要有情怀、有骨气,必须要演生活、讲真情,只有走到人民心中,才能成为不朽经典。
主旋律作品从未过时,也绝不会过时,根植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深藏在绵延的民族血脉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本身就是“流量担当”。
事实也证明,当代青年的信仰和担当从未缺失。
青年爱上主旋律并不稀奇,从青年观众的观影偏好与习惯看,青春奋斗、慷慨激昂、不畏牺牲、奉献担当,都是当代青年观看影视剧的情绪落点,情感真诚流露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强国一代”肯定也能续写精彩。
来源:浙江宣传
编辑:冯娣
审核:许东海
终审:邵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