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了6项国际空白、25项国内空白,含10项“世界首创” 。
5月16日,四川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科技成果评价,针对“大规模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专家组对该系统做出以上评价。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价该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填补了国内外系列空白,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刘盛纲院士、闪淳昌专家
该成果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主研,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地震监测技术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评价此次科技成果的专家组由刘盛纲、闪淳昌及来自四川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山地所、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组织本次科技成果评价的四川省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由四川省科技厅直属单位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共同发起成立。
专家组认为,该成果科技创新性高,有以下成就:
填补了地震预警领域的6项国际空白、25项国内空白
研发了10项世界首创地震预警技术
获得了发明专利10项
具有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核心技术
实现了世界领先的可靠性和最快的响应时间
连续预警了55次破坏性地震
系统稳定可靠
其中,10项“世界首创”包括世界首创的基于地震波信息在台站处理的地震预警技术、世界首创的地震预警警报中地震烈度的声音提示方法、世界首创的在电视地震预警中播出地震对电视所在地的预估烈度和预警时间的技术等。
据悉,该成果自2012年率先在中国开展了地震烈度速报服务,其烈度仪方案被国家发改委认可,被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采纳。
地震烈度仪
地震预警终端
刘盛纲院士、闪淳昌教授等专家表示,5·12汶川大地震12年来,该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并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认可,建议加强该成果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
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减灾所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和“ICL地震烈度速报技术系统”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当时鉴定的是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技术方案,属于科技研发的“0到1”阶段。
此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合作伙伴从“1 到N”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通过广播、电视、手机、“大喇叭”、专用接收终端等服务众多领域和行业,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记者:郑其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供图 部分为资料图
编辑: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