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征程壮阔,落脚点却总在细微之处。企业如何评价城市的营商环境、市民对城市的生活品质有何感受,是宏观框架下的每一片砖瓦。
12月2日,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代表座谈会召开,这是成都市针对“十四五”召开的第五场问计座谈会,也是最“接地气”的一场。
“要真正建立以企业需求和市民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政策制定规则”,成都在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以以企业评价和市民感受为政策制定的最高标尺。
会上,23位基层一线代表交流发言,他们中既有来自社区、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代表;也有来自教育、卫生、政法、文化战线的基层干部;既有“两代表一委员”,也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代表。
处在改革发展一线,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他们对城市发展有何感知和建议?会上的发言透露:城市建设、产业规划和民生福祉,都期盼回归以人为本的尺度。
城市形态:
由大规划落到小空间
“要精细化地设计、打造小尺度街区和人性化的微小空间,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的生态相得益彰,达到真正的人城境业的高度合一。”曾敏红是成都向上的董事长,也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她从微观角度一窥公园城市的建设,那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小尺度的绿地激活周边场景,塑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间。
“十三五”期间,成都开启公园城市建设,“一山连两翼”实现千年来的空间突破,是城市宏观形态的重塑。曾敏红认为,“十四五”时期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需要进入新阶段,从大规划落到小空间,聚焦持久化和精细化。
△资料图
“大的公园可能意味着切割交通动线,行人要经过很不方便,”曾敏红建议,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需要考虑设置不同面积和功能的公园,使公园既能为生活产业场景所利用,又能够让人停留为消费场景使用,从而聚集人气、产生效益。尤其对于老城区的改造而言,这将激发旧街区的商业氛围和旅游氛围,目前在奎星楼街、镋钯街都有实践。
这一观点得到了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集团总建筑师周颿的赞同,他曾参与少城和猛追湾的有机更新项目。周颿认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城市是人的结合体,“中优”区域应当满足在地居民需求的同时结合时尚文化,实现产业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把城市的封闭空间打开,实现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周颿建议,解开交通“囊肿”后,街区将因步行空间的丰富回归到烟火气、市井味。
“乡村农业景观的生态功能和低密度的建筑空间,可以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和盛家园集团董事长胡林表示,从全球大城市发展经验来看,越来越多的高端研发企业倾向于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低密度空间,来舒展人的天性,激发人的创造力,硅谷、华为松山湖基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建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公园城市紧密结合,培育新动能,塑造新空间,牵引成都从城乡统筹加速迈向城乡融合。
产业规划:
由消费市场转化为产业动能
城市兴衰循环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城市的产业。
“十四五”时期,成都将面临定位之变,转入建设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迈向世界城市的新阶段。成都用怎样的产业支撑城市发展?企业的声音着眼于困境也着眼于突围。
民盟成都市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法人代表、秘书长徐震表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平台和消费者带来红利,成都需要将互联网消费市场转化为消费动能。当前互联网平台已经成熟的B2C模式只占商贸体系中的前端收益,本土企业有机会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以B2B突破。
“去中间化、供应链集成化、运营集约化、产品集采化、产销数字化等方向的产业链深度协作已是大势所趋,”徐震认为,通过数字化促进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能力差距,“十四五”时期成都要在数字消费上分一杯羹,需要从供应链上着力。他建议,以成都为核心,梳理和汇总全省乃至西部地区产业优势生态,明确重点领域,以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汇聚和匹配为中心,重点规划服务全省各领域的数字化协同供应链体系,布局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服务要素,为培育和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谋篇布局。
这一建议,与上月召开的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遥相呼应。会上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性,其基础在于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形成面向全球产业循环的广域服务能力,要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动态适应、弹性再造、开放发展。
作为产业集约发展的一个抓手,“十三五”时期成都通过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城市产业地理。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青羊区政协常委付天力建议成立产业智库、引入培育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产业功能区配置专门的运营公司。
成都侠客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CEO王宏波建议成都学习南京“硅巷”模式,“甚至可以做得更广泛。”王宏波说,拎包入住、提供智慧服务和产业赋能的科创空间,已经成为灵活就业、多元就业以及新经济企业的首选,他建议,把城市中的见缝插针式的科创空间做成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形象的高标准的空间,打造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
民生福祉:
做老百姓有感受的“小事”
会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锦江区东光街道永兴社区党委书记马皖轶分享了一个最新的好消息:“98年建成的小区,3个楼栋7个单元,截至昨天4部电梯已使用,两部安装已经收尾,还有两部已经进入民主决议的阶段!”
△资料图
马皖轶关心的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小事”,却在会上得到热烈回应。“大事小事都要干”,会上提出,不仅要做城市空间开发、产业生态圈建设等“大事”,也要做让老百姓有感受的“小事”。
例如,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梁娴建议,“十四五”期间根据疾病流行的情况,由政府确定少数重点疫苗,探索多方共担的支付模式,一方面提高老百姓的接种率,另一方面减小疾病流行的防控压力。
四川省律师协会副监事长、四川伟旭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伟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精准性。“随着成都多层级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亟需以精准化、差异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匹配多元化群体差异性需求,”杜伟表示,明年1月1日《民法典》将正式实施,针对小区车位、电梯广告等居民关心的问题,可推出小区业主自治专项法律服务产品,而针对于社区老年人面对网络电信诈骗识别能力差的特点,可以推出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预警防范产品。
喜马拉雅四川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夏涌则提出,以用户思维打造文化场景,线上借助天府市民云的社区频道丰富资讯、社交、服务功能,线下借助5G、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整合推进数字阅读进社区,营造居民愿意来、留得住、体验好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未来5年,代表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教育。
“既要保护好传统名校,也要发挥好传统名校对新优质学校的深度指导作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校长吴明平建议,要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实现传统名校与新优质学校的资源共享和常态互动。
一场又一场座谈会,一条再一条建议,伴随着建议声响起的,还有成都决策者们的笔记声。这些建议和观点,将被整理、论证,最终将构成即将出炉的成都“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这些声音将落地、生长,打开这座城市的新蓝图!
来源:成都发布
编辑: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