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2020
站在2020年的末尾来回望它的开幕,那些不同寻常仍旧历历在目,让我们难以忘怀。
还未进入春节,浓厚温馨的年味被与死神较量的紧张所取代。市一医院医生刘言,或许是第一批深切感知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的严峻性的人。在医院这一抗疫的第一阵线,同事们穿着防护服步履匆匆,发热门诊的每一个检查步骤都那么严肃紧张,在线问诊热线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一份份核酸样本多方辗转、承载着人们的期待与希望……
无数高新人奔赴抗疫一线
上一个冬季透着疫情的严酷,却也充满了人情味的火热。像刘言这样的医护工作者毫无怨言、上阵待命,基层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敲开一个个家门进行摸排,普通居民做好居家隔离、全力支持抗疫攻坚。目之所及,各行各业人员立足自己工作岗位、形成抗疫合力,新冠病毒检测盒、无接触机器人、红外线体温计……科技企业们纷纷行动起来,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传媒、网络安全等领域,迅速上新一批产品和服务。在成都高新区这一以科技产业立命的区域,真正展现出科技战“疫”的实力。
“高新造”迎“嫦娥”
一切付出皆有回音,疫情很快得到控制,2月9日以来,成都高新区再无本土新增病例。在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助力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强大的产业实力亦在这非常时期不断更迭、发展。譬如沃飞长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在这不寻常的一年成立,费岚和他的同事们披星戴月共同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研发的XC-25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便参与了“揽月”归来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搜索工作,“成都高新造”再次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力量。这样的突破,在这样的时刻诞生,更显艰辛不易、尤为激荡人心。
各类产业齐头并进
率先迈出复工复产的脚步,成都高新区让疫情为城市经济发展按下的“暂停键”重新回弹。这里不仅有科学技术探索之基,还有各类产业齐头并进之势。2月,区内700多家工业企业复工;3月,天府国际生物城19个项目和8个环电子科大基层电路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122亿元的11个重点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上半年,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65万户;今年来,全区引进10个百亿级项目,创建区32年以来项目招引最好成绩……经济发展活力重新焕发生机。GDP数据则更具说服力:一季度GDP逆势上扬,同比增长6.1%;年中盘点之时,这一增速已经上升至7%,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市6.4个、6.4个百分点。
大批一流项目落户高新
不仅如此,许多亮眼的合作项目,更让这个区域显得活力勃发: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挂牌成立,彰显国际开放合作姿态依旧;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签约共建西部科学城,并在企业注册、社保一体化、体育、人力资源等方面深度合作,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5G智慧城先导区设计方案出炉,新川创新科技园发展未来更为可期……从产业发展到民生保障,从城市建设到国际合作,各行各业的高新人们奋斗依然,用最一流的项目、最创新的模式、最争先的行动,交出发展答卷。
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
四季流转,寒暑春秋,从疫情的冲击中复苏的不仅是纸上由负转正、持续上升的统计数字,更是校园中、街巷边、社区里一张张鲜活、幸福的笑脸。4月,成都高新区各中学率先相继复课,中学老师刘建军再次与同学们在校园相聚。复课和高考、中考虽然延迟,但不变的是青春的奋斗激情,看到新一代高新人的发展未来不可限量。成都马拉松等体育盛会也相继举办,让这座城市彻底一扫阴霾、活力满满。
高新人在高新
这一年即将过去,但这一年我们绝不会忘记。它属于产业人、科技人、教育人、医护人,属于每一个奋斗的成都高新人。在这个历史的坐标中,我们凝结了浓厚的喜怒哀乐,找到了更坚定的信念与希望,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一起跑向新年的春天
2021年即将到来,“十四五”即将开篇,我们擘画蓝图、勤勉笃行,如同此前启发的地铁网线,在成都高新区交汇、向多个方向进发前行,走得更快更远、一往无前。
新的一年,一起努力
视频:里格斯 裘素
文字:余书婷
制图:暴风予
图源:资料图
编辑: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