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垃圾分类进入全面法治化推进阶段。记者从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获悉,为宣传垃圾分类,全区各街道、社区持续开展宣贯教育活动。
“今天开始垃圾分类了,大家注意自觉投放垃圾!”1日上午10点多,在怡丰新城,社区工作者们就将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张贴到了社区各处,并对路过的居民发放宣传传单。
“大家对哪些垃圾类别不懂的?这边来,我们给你们讲。”在三元社区,社区志愿者们设置的宣传点上,居民们认真听“课”,将垃圾分类的常识用心记下。
为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早在2月28日,全区各街道社区就积极张贴宣传海报400余张,覆盖辖区各居民小区,为《条例》正式实施营造声势。
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高新区制定了针对《条例》的培训工作方案,邀请市级专家对《条例》开展宣贯培训,并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单位进行培训,各街道、各社区分别组织培训活动,为《条例》正式实施营造浓厚的氛围。
去年,成都高新区已建成肖家河小型静脉家园,集成了厨余垃圾不出街道就地处置和信息化管理、其他垃圾转运、可回收物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等功能,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理基地;在商业综合体、党政机关办公区,积极推广安装使用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置设备,提升生活垃圾前端减量水平;建立投放管理责任机制,开展桶边督导,促进居民养成分类投放习惯;建立厨余垃圾收运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了人、车、物全流程监管。
同时,成都高新区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需求,标准化、规范化、因地制宜新建改造固定分类投放站点,实现辖区居民小区(院落)分类设施全覆盖。将辖区一批问题大、投诉多的垃圾中转房,列入了本年度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按照垃圾分类新标准进行改造。
今年2月初,成都高新区开展垃圾分类一体化运营试点,在中和街道新川片区推行垃圾分类一体化,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均交由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管理,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引导,探索政府、企业、居民一体化参与的垃圾分类新举措。
截至2021年1月,成都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39万户,累计覆盖率达95%;辖区759个院落、小区全部设置了分类投放设施;全区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100%;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置能力达18.2吨/天。
“我使用这个垃圾袋已经有11个月了,本来只是想着好玩儿,但现在,你看我的界面。”天骄西路社区居民李尚洪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手机页面:“已经有200多元的收益了,就是通过这个‘垃圾银行’返现的!”
3月1日,在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天骄西路社区的垃圾分类启动仪式现场,还有许许多多像李尚洪一样的居民,他们十分关注当天实施的《条例》,希望进一步了解该条例的实施方式和自己能够做的贡献。
活动吸引了近80余名居民参与,大家认真听取了垃圾分类管理公司专业的讲解,了解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模式及常见的标识等。
天骄西路社区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开始,天骄西路社区就同垃圾分类专业公司合作,引进了高新西区第一套垃圾分类系统,并投入使用,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探索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同时依靠‘再生资源回收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实现居民线下收集投放、线上申领返现的循环模式,让大家感受到国际天骄的绿色发展。”
记者:闫静 黄启恒 文/图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吴嘉